业内专家共谋钢结构建筑绿色智能化转型之路

新华财经武汉5月30日电(李倩倩)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5月28日至29日,2021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在武汉召开。来自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钢结构建筑企业的业内人士围绕“绿色引领、智能建造”进行深入研讨交流。专家指出,建筑低碳减排应聚焦建设和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现阶段应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基础,加快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和智能建造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建筑业转型升级。去年底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将“加快发展‘中国建造’,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作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提出要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大力推广钢结构建筑。深入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发展智能建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城市。

建筑杂志社社长、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原副主任文林峰认为,当前我国的智能建造还处于起步初期,因此,“发展”是关键词,需要创新引领,系统研究建筑产业互联网、智慧设计、智慧施工、智慧运维等全产业链发展。而作为新型建造方式代表的装配式建筑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2020年,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6.29亿平方米,占当年新开工建筑总量的20%以上 ,发展势头良好,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下一步,城乡建设将以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智能建造等为支撑,推动建造方式变革,提高建筑品质,增加高品质住宅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建筑行业减碳节不能仅仅聚焦在建筑的建设上,而需涵盖设计、建造、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文林峰说。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数千名建设者24小时不间断施工,亿万网友争当“云监工”,短短十天左右就建成投入使用的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创造了“中国建造”的奇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钢结构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朱立新介绍,这两大医院的建设采用了钢结构模块化集成房屋体系,主要结构形式是对运输便利、快速装拆、灵活组合的集装箱活动板件进行现场拼装,充分彰显钢结构建筑的优势。

多位专家表示,发展钢结构建筑是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郝际平指出,目前,我国建筑业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建筑业转型升级、走低碳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之路尤为紧迫。相比混凝土建筑,钢结构建筑具有便于工业化生产、施工周期短、抗震性能好、循环利用价值大等优势,在落实“双碳”目标、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中大有可为。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毛志兵认为,钢结构建筑具有智能建造的产业基础和绿色工业化建造的独特优势,是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未来新型建造方式推广应用的主要场景之一。

2019年,住建部发布《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技术标准》,陆续批复山东、湖南、河南、江西、四川、浙江、青海等7个省份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不过,专家认为,我国钢结构住宅发展尚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系统化技术体系不完善、协同化管理机制不健全、专业化人才不足、市场接受度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在大会上发布的《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当前我国钢结构建筑的设计应用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钢结构大国,但还不是钢结构强国。当前应正视钢结构建筑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优化技术与产品体系。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建筑企业位于‘产业微笑曲线’中间的低附加值环节,利润水平较低,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毛志兵认为,建筑企业不仅要进一步发挥产业链的资源优势,更要以科技创新开辟新业态、新市场,掌握独特的技术能力抢占高端市场,从传统建筑市场的竞争红海驶向创新蓝海,联手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合作协同发展,推动产业、科技、环保联动,实现跨越式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在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产业政策和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水平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提升等带动下,钢结构建筑将迎来更广阔的的市场空间。(完)

 

编辑:王岩波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