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6000万吨新起点,长庆油田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新华财经西安6月3日电(张亚强 唐大麟)作为我国第一大油气田,长庆油田连续多年实现增储上产,并以2020年产量突破6000万吨的成绩,攀上新中国工业史油气产量新高峰。

2020年并不平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向世界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新冠疫情影响下,长庆油田如何实现6000万吨的产量佳绩?未来如何增储上产?在双碳目标下,长庆油田如何推动能源转型?作为国内第一大油气田,长庆油田又积极承担了哪些社会责任?对此,长庆油田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付锁堂接受了采访。

长庆油田.jpg

问:长庆油田2020年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作为我国第一大油气田,未来长庆在稳产增产、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什么规划?

答:长庆油田工作区域所处的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但油气藏地质条件复杂,具有低渗、低压、低丰度的特征,勘探开发难度大。

2018年以来,长庆油田坚决贯彻中国石油集团决策部署,制定实施二次加快发展战略,不断推动长庆油田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境界。

长庆油田先后成功开发了35个油田和13个气田,2020年生产原油2467万吨、天然气448.5亿立方米,油气当量达到6041万吨,成为我国近十年油气产量贡献最大的油气田。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站在6000万吨的新起点,长庆油田确立了“十四五”及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我们的发展思路是: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合规,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资源保障、创新驱动、效益优先、绿色低碳、人才强企、品牌价值“六大战略”,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油公司。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长庆油田二次加快发展进入新阶段、阔步迈向“三步走”目标的第一年。我们要力争完成油气当量6200万吨以上,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安全环保、油区治理等工作迈上新台阶。计划到2025年,油气产量当量突破6800万吨,持续巩固国内第一大油气田地位。到2035年,油气产量当量突破7000万吨,并保持7000万吨左右长期稳产,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本世纪中叶,油气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势头,新能源占比持续提升,建成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油公司。

问: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这对传统油气生产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长庆油田如何准备应对这场能源转型大考?在传统化石能源以外的领域,长庆油田进行了哪些布局?

答: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彰显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的决心与担当。长庆油田作为我国第一大油气田,已经做好了整体部署安排。我们要坚决贯彻中国石油“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的总体部署和积极拓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努力构建多能互补新格局的要求,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奉献清洁能源的中坚力量。

目前,长庆油田在风、光、地热等清洁能源利用上有较大空间,油气田开发过程中余热资源也很丰富。我们制定了2025年清洁能源应用替代率达到25%以上,2035年新能源业务发展走在中国石油上游企业前列的发展目标。

与此同时,长庆油田加快新能源业务布局,拓展新能源开发利用,以推进井场光伏发电项目为切入点,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致力打造专业化的清洁能源技术服务公司。强化能耗管控,成立新能源开发室,制定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替代规划,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推动清洁能源利用先导示范区、新能源利用示范区建设,构建多能源合作方式,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探索油田新能源发展新途径,坚定落实绿色低碳战略,逐步形成以油气资源为主体、新能源为补充的多能互补新格局。

问:去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超低油价,对全球油气企业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我们留意到,长庆油田2020年着力降低成本、压缩投资,不仅超额完成了年初的计划生产目标,还为中国石油贡献利润超过150亿元,长庆油田如何在行业低迷的大环境中,逆势而上,取得骄人业绩?

答:2020年,在行业低迷的大环境中,长庆油田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四保、三提、两降、两不变”的要求,把提质增效作为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加大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工作力度,落实“六个优化、七个压减”专项行动措施,制定48项143条具体措施,出台工效挂钩政策,激发了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了提质增效目标圆满完成,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开创了逆势上扬、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长庆油田立足“三低”实际,持续推进油田低成本发展战略,着力突出“顶层设计、方案优化、全员参与”三个抓手,建立完善了“成本倒逼、过程督导、跟踪评价、考核激励和典型案例推广”五项机制,确保了投资规模受控运行,运行成本逐年下降,用工效率持续提高,为油田在低油价下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落实“四精”管理要求,继续在经营上精打细算,生产上精耕细作,管理上精雕细刻,技术上精益求精,着力打造提质增效的“升级版”,2021年全力降控成本,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

问:长庆油田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成就有目共睹,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将更加深刻地融入油气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十四五”期间长庆油田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2020年“长庆油田智能化建设与应用”被国资委列入“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100个典型案例”,长庆油田也是中国石油唯一一家被评为优秀案例的油气田企业。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工业化与数字化融合,油田数字化率达到96.7%、气田数字化100%覆盖,不断提升生产组织效率,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员工劳动强度,实现省心、省时、省力、省人、省钱的“五省”效果。

“十四五”期间,长庆油田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还将从三个方面进行优化提升。一是不断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持续完善数字技术基础平台,通过加快油区环网建设,提升应用系统平台化、产品化、服务化水平,构建数据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油藏、井筒、地面、综合四类数据管理质量,最终提升网络安全管控水平。二是着力提升智能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2021年力争实现中小型场站无人值守全覆盖、大型场站少人值守,建成QHSE大监督平台,推进生产经营精益化管理,持续提升油藏、井筒、地面一体化协同研究。三是打造智能化管理综合示范区。全力打造页岩油新型采油管理示范区和百亿方智能化采气厂,创建行业数字化转型标杆。

问:黄土高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长庆油田所处的鄂尔多斯盆地正处在这一区域。面对不断提升的环保要求,长庆油田如何处理油气开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答:长庆油田主要生产区域位于黄河中游,地理位置重要,流域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长庆油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勘探、开发、建设等生产经营全过程,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油田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一是大力实施环保高效开发。长庆油田始终坚持绿色环保勘探开发理念,在陇东油区全面推行“大井丛、多井型、立体式、工厂化”建产模式,百万吨产能节约土地6000余亩;在苏里格和陕北地区推广钻井液不落地技术,产建钻井岩屑及泥浆全部规范集中处置,实现井下作业零污染、零排放。

二是持续推进油区绿化工程。长庆油田坚持“建一个油田,美一方山川;建一座井站,留一片绿色”原则,在布井、选址、道路等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确保站内建筑物、构筑物布局合理。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油区绿化与植被恢复,场站、道路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面积的80%以上,实现了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

三是加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林缘区、水源区、农缘区、库缘区等八种生态保护模式。先后在陕北、陇东区域启动绿色矿山、水源区保护、陇东碳汇林、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建成“中国石油长庆林”、教子川流域“长庆碳汇林”等10多处大型绿色屏障,油区绿化面积达95%,仅甘肃陇东油区碳汇林面积达80多万亩,榆林气田生产区域沙化土地治愈率达到93.24%,为改善地方生态环境做出了长庆贡献。

问:长庆油田地跨陕甘宁内蒙古四省区,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所驻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脱贫攻坚注入了哪些力量?

答:长庆油田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主动融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部署,带动了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围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甘肃陇东千万吨能源基地、内蒙古天然气加工输出基地建设,推动构建国内最大的储运、炼化、销售、工程建设、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一体化油气产业集群,扶持油区中小企业6000余家,促进就业百万余人,为陕甘宁内蒙古地区工业发展与民生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庆油田把参与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完善帮扶措施,全力开展好精准扶贫工作。专门成立脱贫攻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制度、帮扶资金渠道和责任落实上保障精准扶贫落地落实。与地方党委政府联手推进“一户一策”和“三年帮扶计划”,组建驻村工作队,选派17名驻村干部,安排85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185户、4963人。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夯实脱贫攻坚的基石,在定点扶贫的9个村投入资金900万元,突出基本生活全保障、兜底服务全覆盖、基础建设补短板、培育产业强支撑,实施养殖、道路建设等帮扶项目近130个,为群众稳定增收、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根据地域特色发展蔬果种植及畜牧养殖,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电商平台,延伸产业链条,拓宽收入渠道,开展直播带货,精准帮扶的9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为脱贫攻坚作出了“长庆贡献


编辑:王升 江宇娟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升,江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