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积极打造能源电力“双碳”目标先行示范区

新华财经天津6月4日电(记者李亭 王宁)作为传统工业城市,一直以来,天津能源消费结构以传统能源为主。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能源转型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以能源消费升级为牵引,天津提出打造能源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积极朝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进。

天津能源结构转型势在必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转型是必然路径。作为传统工业城市,天津市能源消费偏煤问题比较突出。数据显示,2019年,天津煤品合计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2.92%,油品(石油)消费占比为27.36%,天然气消费占比为17.84%。

同时,天津市新能源发展有待持续发力。2019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仅6.5%。天津市海洋能、氢能、地热、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

“目前,天津氢能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相关企业数量少,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缺乏技术优势和集群效应;海洋能方面,没有建立起与海洋能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激励配套政策和管理机制,企业参与难度大、风险高,推广规模受到限制,很难实现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形成;地热方面,对地热的有关政策还须进一步规范,对地热开采利用的管理还须进一步加强。”天津市政协委员覃志安说。

业内专家表示,根据高质量发展要求,天津市能源转型势在必行。受制于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条件,天津市能源转型面临较大压力。“十四五”时期,既要做好减煤降耗“减法”,又要做好清洁能源“加法”,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化解能源转型难题。

打造能源电力“双碳”目标先行示范区

推动能源转型,电力能源转型是重要抓手。以能源消费升级为牵引,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于今年5月出台《天津能源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打造能源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为推动天津能源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根据《方案》,到2025年,天津基本建成具有“成果领先、技术先进、模式成熟、支撑发展”典型模式的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外受电比例达到1/3,外受电中绿电占比达到1/3,本地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25%,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8%,新能源利用率达到100%。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发展部主任何平表示,《方案》明确了6方面30项重点任务,将通过推进能源供应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配置智慧化、能源利用高效化、能源服务便捷化、能源行动社会化,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根据《方案》,天津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研究,出台系列财税、价格、土地、金融等政策,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发挥好用能权市场与碳排放权市场、新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等机制的综合调控作用。推动完善适应低碳发展的价格机制,健全能源电力上下游各环节价格形成和成本疏导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挖掘各类资源调节潜力。

何平介绍,经过几年的建设,天津将在能源供给侧,打造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在能源消费侧,聚焦工业、交通、建筑领域,推动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方式;在能源产业侧,形成新能源及储能装备全链条产业链,打造规模化产业基地。

加快清洁能源替代 积极推动碳减排

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是推动能源革命的关键。业内专家建议,天津还需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首先,明确清洁能源整体发展规划。覃志安建议,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清洁能源发展规划,明确管理部门和相应职责,制定与清洁能源发展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对清洁能源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完善公共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在研发阶段发挥科研院所和大学的作用,侧重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验室测试工作,鼓励创新性企业介入;在预商业示范试验阶段以企业为主导,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和指导,鼓励进行成果转化和应用。

其次,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天津市政协委员郭维丽认为,应尽快研究出台天津城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提供高效优质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营造城市宜居宜业宜商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和优质生产要素集聚,形成良性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例,结合天津市自身优势,重点培育航空航天、机器人、3D打印、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加大对高能耗产业的提升改造,加速淘汰落后产能,降低高能耗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此外,新能源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覃志安建议,结合“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强化清洁能源产业创新人才集聚与培育,加强与国内外高精尖人才团队的对接,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同时,建立清洁源产业发展专家智库,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服务。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