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读中国】胡仲明:传统能源企业应于能源转型变局中开新局

新华财经北京6月9日电  新华社《经济分析报告》9日刊发智库读中国专刊第17期,全文如下: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双碳”目标下,传统能源企业如何理解未来我国能源转型的方向与内涵,如何正确处理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的关系?传统能源企业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多想”学习会(以下简称“多想”)独家对话浙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胡仲明,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交流。

本期对话嘉宾:胡仲明

「嘉宾简介:胡仲明,现任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浙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浙能集团成立于2001年,主要从事电源建设、电力热力生产、石油煤炭天然气开发贸易流通、能源科技、能源服务和能源金融等业务。目前,浙能集团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655万千瓦,居地方能源企业发电装机规模前列,年供应煤炭超6000万吨,建成省级天然气管网2348公里,原油贸易量达1217万吨,是浙江省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保障的主力军。」


“多想”: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将迎来根本性变革,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将快速向清洁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结构转变。未来我国能源发展将呈现哪些新特点?

胡仲明: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对能源行业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将推动我国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向以清洁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结构转变,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大趋势。

从能源供给侧看,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主要突出两化,即燃料零碳化和电力零碳化。具体来看,就是推动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占比的提升和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的提升,同时在非电能源领域加速推动氢能的发展。

从能源需求侧看,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主要突出高效化、综合化和智慧化。为响应能源需求侧的变化,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不放松,推动数字能源和综合能源服务发展。

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的运行方式也将呈现出三大新特征:一是在能源生产形式上,逐步去中心化,呈现从集中到分散的趋势,表现为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广泛应用;二是在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上,将从生产者和消费者各自独立,向两者融为一体、不分你我转变;三是在能源利用方式上,新能源将成为主体能源,推动能源结构从高碳到低碳再到零碳转型。

“多想”:为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零碳转型,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未来新能源的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胡仲明:在我国经济有望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预期下,2030年之前,我国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增长势头。随着我国积极推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将迎来大规模发展机遇。今后1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年均新增装机预计将达到1.2亿千瓦至1.5亿千瓦,到2030年装机规模或超过我国提出的12亿千瓦的目标,达到17亿千瓦以上。电源发展将呈现出“风光领跑、多源协调”态势,新能源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新增能源需求将主要依靠新能源满足,由当前的“增量替代”逐步发展到“存量替代”。

不过,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具有周期性和间歇性特征,对电网安全性、出力稳定性及长期能源稳定充足供给带来相当大的挑战,而且随着新能源装机比例的提升,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也将随之逐渐增加。与此同时,我国风、光等资源丰富地区远离负荷中心的地理特性也带来了更高的传输成本等挑战。在传统电力系统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变的过程中,必须改变原来仅关注新能源发电侧的做法,而应着眼于电力系统整体,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重视发挥传统火电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的重要作用,构建适应高比重新能源装机的电力架构和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方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此外,储能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依托储能技术加快推动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构建,可有效提升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综合利用效率。

“多想”:未来新能源将从当前的“增量替代”逐步发展到“存量替代”,但是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体,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推进,未来应如何正确处理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的关系?

胡仲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下降是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从长期看,到2060年,我国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或降至20%。但从短期看,清洁利用的化石能源仍将是我国能源保供的中坚力量,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仍将“携手同行”。

因此,要按国情研判我国化石能源的转型发展趋势。一是煤电功能从发挥“压舱石”作用向承担保障能源安全的“稳定器”角色转变,低碳化不等于“完全去煤化”,煤电的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煤炭清洁化利用之路任重而道远。二是碳达峰、碳中和将推动天然气的发展。天然气发电具有清洁、稳定、灵活的特点,是近中期弥补低碳、零碳关键技术竞争力不足的重要选项。在没有完全解决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问题前,天然气是碳中和过渡期最理想的化石能源,将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化石能源转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传统能源企业必须主动把握和引领新一代能源技术变革趋势,从能源生产、能源供给、能源管理、能源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转型,协调好促转型与保安全的关系。

一是大力提高化石能源清洁化、高效化利用水平,有意识、有准备、有步骤地推动化石能源定位转变,发展火电灵活性改造、循环经济、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二是大力拓展新能源产业,拥抱未来能源,特别是重视氢能的发展。氢能作为新能源的媒介载体,可发挥“跨时间调节、跨区域配置和跨品种耦合”的关键作用,不仅能在重卡、航运等交通领域与锂电池等技术形成互补,还能提供高效、经济的分布式能源解决方案。三是大力创新能源业态与商业模式,推广应用综合能源服务模式,开发需求侧响应、分布式能源等项目,提高能源整体运行效率。

“多想”:浙江是典型的资源小省、能源消费大省,在迎峰度夏期间不时面临能源供应时段性紧张短缺局面。在“双碳”目标下,浙江省能源体系将呈现什么样的特点,浙江省能源发展将面临哪些挑战?

胡仲明:“十四五”期间,浙江省的能源需求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根据《浙江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4%左右,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5.4%。能源消费和生产结构将继续朝着清洁化方向持续发展。到2025年,浙江煤炭消费比重降至33.5%,天然气消费比重达到10.6%,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8.6%。到2035年,浙江将高水平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超过36%,能源清洁化水平、利用效率、能源科技、能源装备等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助推高质量建成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碳达峰、碳中和任务,浙江省的能源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能源资源禀赋差、自给率低。省内基本不出产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资源禀赋不高、开发难度大,水电可供开采资源所剩无几。由于今后全国各地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浙江极有可能面临“零碳、低碳能源无处可调”的局面。

二是能源供应面临时段性紧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仍将保持较快增速。“十四五”末期,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将分别突破8.5万亿元、13万元。“十四五”期间,浙江省能源需求仍将刚性增长,能源供应时段性紧张短缺局面将更加突出,电荒、气荒很有可能卷土重来。根据《浙江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十四五”期间,浙江省迎峰度夏期间可预见的电力缺口高达千万千瓦级,能源供需将持续紧平衡状态。

三是用能成本高企。浙江人多地少,土地成本高,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相对更高,其他如潮汐能、洋流能、地热能等开发尚不具经济性,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单位能源转型成本相较全国其他地区更高。

四是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能耗控制难度大。浙江省能源清洁化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等已走在全国前列,但由于制造业发达,相对高耗能、高排放的第二产业占比超过40%,浙江省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量仍高于欧盟等发达经济体。

“多想”:为应对化石能源转型带来的挑战,传统能源企业正在开始推动提升清洁能源业务比重,逐步加强新能源业务布局。作为浙江省能源供应主力军,浙能集团如何引领绿色低碳能源转型?

胡仲明:从浙江省能源产业的历史经验看,高度依赖区外送能的模式受到较大制约和多方面因素掣肘,浙江省必须拥有坚强的省内电源和省外自主能源基地支撑。浙能集团深刻认识到,“十四五”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浙江省能源保供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协调处理好浙江省能源保障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之间的关系,解决浙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摆在浙能集团面前的重大课题、重大任务。

为此,浙能集团党委深入学习领会“3060”目标,在分析研判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及产业格局的新阶段新形势基础上,以“十四五”规划编制为契机,谋划发展新思路,提出进一步肩负起争创能源绿色低碳先行者、能源智慧高效先行者、能源科技创新先行者、能源体制改革先行者、能源开放合作先行者的“五大使命”和全力打造一流绿色强企、一流科技强企、一流资本强企、一流现代强企、一流数字强企、一流人才强企、一流国际强企、一流党建强企等“八个一流强企”的目标,并围绕上述目标在六个方面进行战略部署、重点推进。

一是聚焦低碳发展,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专项行动。聚焦“3060”目标,统筹布局、战略引领,全面谋划各产业发展。浙能集团与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开展合作,合力推进“双碳”方案研究,目前正根据全省碳达峰工作原则编制《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专项行动方案》,按照全省能源保供形势与要求,积极开展碳达峰路径设计,坚决推动浙江省能源产业布局的优化升级。

二是着力增加新能源装机,开展风光电发展专项行动。针对集团新能源装机占比较低的问题,出台《浙能集团“十四五”风光电发展行动计划》,积极探索发展新能源项目开发新模式和管理新机制,专班推进风光电项目,力争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翻两番。目前由全系统各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的各工作专班,已开赴驻扎陕西、山西、青海、宁夏四省一线。

三是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开展化石能源转型提升行动。开发建设采用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技术的乐清电厂三期等项目,进一步提升百万千瓦煤电机组比重,持续扩大供热机组规模,推进30万千瓦机组高效替代。加快推进碳捕集技术示范应用,着手燃煤机组碳捕集技术试点。扩大石油供应与贸易规模,加快油气储运设施、终端站点等基础设施和交易平台建设。增强天然气上下游一体化能力,加快推进温州LNG接收站等项目建设,扩大城市燃气市场份额。做大做强节能环保产业,拓展扩大“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处理业务。

四是强化改革引领,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在2020年集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治理体系改革形成的“一示范两试点”基础上,扩大试点企业范围,加大授权放权力度,形成“1+2+X”改革新格局。坚持“一企一策”原则推进所属企业改革工作,加强企业上市培育,逐步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五是坚持创新驱动,开展科技创新五年行动。构建创意驱动创新、创新带动创业的“三创”一体化机制和商业化运作模式,推进企业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推进“创新载体培育行动”“高端英才引育行动”“重点科技攻关行动”“创新生态建设行动”,打好绿色低碳核心技术攻坚战,攻关氢能关键技术,探索大规模储能应用的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

六是强化数字赋能,开展数字化浙能行动。深刻领会省委数字化改革精神,统筹用好数字化理念和数字化技术,加强集团整体智治的顶层设计。突出数字赋能、场景为王,成果可复制、可转化。全面建成台州第二发电厂智能电厂,深化智慧管网建设,推动风光水电一体化智能运维。构建安全可控的云服务体系,推进核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对外技术与服务输出的能力,大胆探索市场化公司运行模式。(新华社经济分析师江宇娟、吕昂)

智库读中国文后图.jpg


编辑:刘梦瑶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