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新“突围”

新华财经成都6月10日电(记者周相吉、陈地、胥冰洁)川南黔北,赤水河蜿蜒流淌。80多年前,中央红军在此突破围追堵截,完成了四渡赤水的伟大战略转移。80多年后,沿河干部群众又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突围”,推动乡村振兴。

“足足20年啊!”站在四川泸州市古蔺县双沙镇高坡上,俯瞰着连片绿色产业,古蔺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刘礼伦感慨道,“像我们的甜橙产业,经过很多挫折才发展起来。”

古蔺县赤水河沿岸上百公里,已发展20多万亩甜橙。这个绿色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在发展甜橙之前,古蔺县还进行了其他产业上的尝试。

部分农技干部还记得,多年前他们常被村民调侃:“这是你们第五次来搞产业发展哦,到底搞哪样嘛?”

刘礼伦说,2000年左右,少数乡镇发展甜橙产业。“但村民认为,种一株两株可以,要大面积种,不行。”好不容易做通工作,老乡又不按要求栽种,苗子存活率不到10%。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们邀请很多专家来考察研究,终于选到最适宜的品种。”刘礼伦说,一些乡镇甜橙产业的发展也有了起色,但尚未形成“燎原”之势。

在古蔺县太平镇九龙村,村干部曾带着村民外出考察甜橙种植。“考察时信心满满,回村后无动于衷。”村支部书记王安康说,大家担心市场问题。2015年,村里决定把返乡年轻人带出去考察,一回来就有人发展甜橙产业。如今,九龙村已发展起3000多亩甜橙。

古蔺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王崇东为推广甜橙种植,常年在山上奔波。一次,他在山上摔了个颅内出血,休养几天后,放心不下甜橙林,又赶回赤水河边。王崇东说,老乡传统观念强,非要在甜橙苗旁种玉米,用来喂猪。

后来,王崇东让示范户带动,老乡慢慢接受了科学种植技术。“瓜果飘香,老乡富了,才不愧对这块红色土地。”王崇东说。

如今的赤水河畔,甜橙成为最重要的乡村振兴产业之一。

赤水河上游,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层层叠叠的甜橙林已挂满果实。1935年2月,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后曾到达这里,他们和当地村民做年夜饭、开联欢会,度过了长征途中一个难忘的春节。

在石厢子彝族乡堰塘村,村民彭中能在地里忙碌,为果树施肥除虫。“以前到5月我们就没吃的啦,现在种3亩甜橙我一年收入好几万,在外打工的儿子有时还没我挣得多!”金灿灿的阳光照射在老彭豆大的汗珠上,但他干劲十足,声音洪亮。

如今的石厢子彝族乡,已经发展起3000亩优质甜橙。当地老乡说,这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曾经落后的村庄早已变了模样。

赤水河畔的产业突围,成功的不仅仅是甜橙产业。

在古蔺县二郎镇,铁桥村村民王申高对种植红高粱越来越有底气。“过去种玉米,收入少。”种了5亩红高粱的王申高说,去年村里合作社和酒厂达成协议,以保底价收购,他的收入比过去翻了两番,超过一万元。铁桥村村支部书记赵领说,全村600余户村民中,已有500多户种上了红高粱,面积逾千亩。

古蔺县白马村的蔬菜种植业主左尚君,也曾经历了一场属于他的“突围”。2014年,由于不了解市场行情,他种的1200亩儿菜迟迟没有销路。“七公里河坝全是儿菜,最后全部烂在地里,我不知哭了多少回。”如今,左尚君不仅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建起稳定的供应链条,还正在修建一座可存储200吨蔬菜的冷库,“以前那种事再也不会发生。”

赤水河畔,甜橙、红高粱、特色蔬菜……一个个绿色产业在近年如雨后春笋,竞相发展。

当地干部说,产业突围必须实事求是,要像红军四渡赤水那样根据实际,找准突破口。以古蔺县为例,当地利用特有立体气候,在海拔700米以下发展甜橙产业,在700米—900米发展桃李种植,在900米—1100米发展猕猴桃,1100米以上推广中药材种植。

“产业突围成功,是因为我们有许多不怕困难、坚持实事求是的党员干部。”时任古蔺县委副书记曾焱说,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病倒的、牺牲的干部,不在少数。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顾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