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海峡高峰论坛在漳州落幕,会上传来这些重要消息......

新华财经福州6月11日电(黄晓兰)6月10日,以“加快海上福建建设·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主题的清洁能源海峡高峰论坛在福建省漳州市召开,相关政府领导、海上风电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共同深入研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清洁能源发展路径、海上风电发展前景、漳州市海上风电“十四五”建设规划等热点话题。 

低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会专家表示,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彰显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大国担当和责任意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低碳转型和保障能源安全并行不悖。实现“双碳”目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握好节奏、积极而稳妥,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深刻推动经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同步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国家可持续发展。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环境气候治理问题,还是向绿色经济发展转型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问题。一个全面碳约束时代已经到来,碳排放将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

向风要“能”,海上风电发展正当时

“双碳”目标重大战略的提出,为清洁能源尤其是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发展海上风电,是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依托;也是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沿海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宝贵机遇。

据了解,截至2021年4月底,我国海上风电并网容量达到1042万千瓦,沿海8个省份有海上风电项目并网,装机规模逐步增大。此外,我国已形成年均300-400万千瓦新增规模的整机制造、基础施工、风机吊装等产业链。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说,“十四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总体呈现由近及远,集约开发、融合发展、市场驱动等发展趋势。

王大鹏指出,海上风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稳中求进,有序发展,重视建设施工,运维安全;同时要积极适应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趋势,有序推进近海项目布局优化和深远海项目示范发展,统筹电力送出工程建设,真正实现项目大规模开发和高水平消纳。

我国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球第一风电大国,海上风电也处于规模化发展初期,但风电行业尤其是海上风电面临无补贴时代下的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如何迅速应对、迎接平价时代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明阳集团董事长张传卫建议,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开发商、建设商、政府部门应密切协同,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开发建设模式、投资运营模式,培育构建海上风电全产业生态圈,促进海上风电、海洋能源和海洋经济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花样漳州,风从海上来

漳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进足介绍说,漳州拥有长达715公里的优质海岸线,海上风能资源非常丰富,风电年可利用时间大于4000小时,可开发海域面积达8800平方公里,规划开发装机容量5000万千瓦,有望在国内率先实现海上风电平价上网。此外,漳州在发展海上风电方面还具有就地消纳能力强、对外输送范围广、储能基地多等优势。

中国经济信息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徐玉长认为,漳州打造海上风电产业链大有可为。他表示,漳州市发展海上风电具有资源禀赋、就地消纳和对外输送、储能基地等优势。漳州市将能源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打造东南沿海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必将为推动地方能源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海上福建”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戚海峰指出,漳州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越的港口条件以及丰富的海上风电资源,应集中布局海上风电机组、叶片、海缆、重大海工装备等全产业链,并联动全省海上风电装备配套产业发展,努力打造福建省海上风电的施工安装中心、运维中心、大数据中心,以及海上风电装备及海工装备出口中心。

戚海峰建议,在产业布局上,一是做强、完善、延伸产业链条;二是积极拓展前后端产业服务;三是积极发展码头港口及海工装备、打造完善电力运输系统,配套产业兼容并重;四是以集约节约用海为原则,加强海洋综合利用程度,实施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海上制氢等新业态等综合性开发试验示范项目开发,及配套装备制造生产。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漳州将抢抓“双碳”窗口期,加快“核、储、风、氢、光”五大能源一体发展,加大海上风电规划研究,探索推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开发和海洋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500亿元,打造东南沿海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林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