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需探索对外开放新路径

新华财经上海6月15日电(记者杨有宗)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自2019年8月正式揭牌以来,接轨国际通行规则,扩大金融对外开放,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在上海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增长极、发动机作用。不过,相关专家认为,尽管取得不俗成绩,但自贸区改革也存在“微创新”“碎片化”等特点。当下,世界传统贸易体系和国际治理体系正在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变革,临港新片区应紧扣制度型开放,大幅度增强压力测试力度,以更好应对自贸区改革新要求。

“境内关外”便利企业 对外开放站上新台阶

前不久,上海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二期)完成验收,封关面积8.09平方公里。至此,洋山特殊综保区实现全域封关验收。根据相关要求,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要在全面实施综合保税区政策的基础上,实施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和制度。全域封关验收后,特殊综保区在申报方式、贸易管制等海关监管模式方面将进一步创新,另一方面也将助力临港新片区成为上海发展的增长极、发动机。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黄建忠说,特殊综合保税区主要以划定区域、物理围网的方式实现,真正实现了“境内关外”。相对于其他的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特殊综保区具有“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特点。

所谓“一线”即国境线,“二线”即与非特殊综合保税区的连接线。申报模式上,除法律法规要求必须申报的外,“一线”对于不涉证、不涉检的货物,采用径行放行,企业可以直接提货、发货;“二线”由以往区内外企业双侧申报制度改为区外企业单侧申报制度。

贸易管制上,除涉及国际公约、条约、协定或涉及安全准入管理的货物,确需在“一线”验核监管证件外,其余在“二线”验核。对依法实施检疫的货物,原则上在口岸完成,经海关批准也可在区内实施检疫。对入境检验的货物,原则上在二线实施。对涉证涉检货物在“一线”或“二线”只验核一次,不重复验核。

今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推动总体方案明确的78项制度创新任务落实落地,探索特殊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方式创新,推动围网内外政策联动。

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是我国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的重大开放举措之一。揭牌以来,临港新片区接轨国际通行规则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加快形成,投资环境持续优化。

2020年5月,中国银行和法国东方汇理合资成立的汇华理财公司落户临港新片区,这是我国第一家由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一年来,临港新片区在落实金融对外开放措施、吸引集聚各类中外资金融机构方面,不断谱写新篇章。

“新片区初步搭建起了适应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需要、便利资金收付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体系,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取得了积极进展。”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作为开放和创新高地,临港新片区聚焦集成电路等高端产业。临港新片区聚焦“卡脖子”关键领域,加快引进和布局前沿产业项目。集成电路领域产业集聚效应最为显著,目前已落地的4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涵盖芯片制造、装备、材料、研发、封测等多个重要环节,图宏半导体、格科微电子、新微半导体、昕原半导体、山东天岳等项目签约落地,华大半导体积塔项目实现厂房封顶。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一期)正式投产,微小卫星二期等项目顺利开工,同时依托特斯拉项目加快引进一批配套企业,如均胜、德国SAS等。

部分领域赋权不够 自贸区改革仍有深挖空间

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我国的自贸区战略在广度上实现了东中西全覆盖,但改革深度仍有待拓展。尤其是面对国际经贸规则的加速重构,自贸区应变、求变的速度还不够,对部分领域改革止于“微创新”、陷入“碎片化”的质疑始终存在。

——改革赋权不够,政策突破存路径依赖。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说,多数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方案,用的都是方向性、导向型语言。所以实施的时候,有赖于中央部委出台具体的细则和条例,这中间就存在一些变数。“虽然有了自贸区这种开放平台,但政策突破还是维持原来的渠道,比如互联网还是向网信办申请,金融还是向央行和银保监申请,具体由各个部委来落实,这就限制了改革的效率。”

——在开展离岸贸易方面,存在着结算便利化有待进一步提高、税收政策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以临港新片区为例,一是由于离岸贸易买卖两头在外,货物或服务交付没有出入境记录,提供结算服务的银行在审核贸易背景的真实性时存在一定难度。二是相较于一般进出口贸易,企业开展离岸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够通过该模式降低综合贸易运营成本。与香港、新加坡等全球离岸贸易中心相比较,临港新片区针对离岸贸易企业的税收偏高。相关资料显示,阿联酋迪拜自贸区增值税税率为5%,进口关税税率为5%,且无须缴纳印花税、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等其他税负科目;爱尔兰、新加坡、香港等地区没有增值税,离岸业务所得税减半执行。而我国没有针对离岸业务的税收优惠政策,所得税率为25%,分红须缴纳10%的预提所得税,过高的税负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难以吸引离岸贸易中间商、代理商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驻。

——在离岸金融方面,临港新片区离岸金融的市场参与主体仍然不多,业务类型较少,需要加大培育。由于政策限制,目前临港新片区内金融机构开展跨境金融、离岸证券、离岸保险等离岸金融的业务较少。此外,区内银行发放非居民贷款,仍需参照国内贷款通则等制度进行审查和管理,和境外银行相比条条框框较多。

——在利用海外资源方面,不少国内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在对外投资以及一些对外非贸支付涉及的外汇支付中,银行审批限制较多,如单笔额度限制、事前审批备案等。此外,国内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信息、法律和文化沟通等方面存在障碍。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变化 建议进一步加大金融领域压力测试力度

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专家建议,对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来说,要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变化,进一步加大金融领域开放力度和压力测试力度。

——鼓励在临港新片区发展离岸贸易。支持金融机构为真实离岸贸易提供高效涉外金融服务,推进离岸贸易常态化运作。支持金融机构以“展业三原则”和“三反”为基础,为真实合法的离岸转手买卖业务提供收付和汇兑服务。同时根据区内企业发展需求,对标国际离岸业务发达地区的税收政策,探索在不导致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前提下,为从事离岸贸易、进行贸易管理和结算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实施具有竞争力的税收政策,如考虑针对离岸业务的印花税减半。

——进一步促进跨境资金的流动自由。包括研究在临港新片区放宽非居民资金的用途限制,参照国际惯例进行贷款审批和贷后管理。支持金融机构在临港新片区设立离岸金融业务中心或跨境金融中心,支持市场主体在临港新片区打造跨境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参照国际通行规则,开展跨境证券投资、国际再保险等离岸金融业务。

——加大对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在外汇管理流程上提供差异化的操作便利。加强政府各部门和协会在外常设机构的服务功能,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法律和文化沟通等各方面的支持。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