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自贸区以制度创新推动营商环境优化

新华财经重庆6月29日电(记者王松涛)重庆自贸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三批自贸区,成立四年来,自贸区为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始终将制度创新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发挥改革创新“试验田”的作用,在复制推广全国创新经验的同时,开展个性化探索,形成了一批创新成果和经验。

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重庆自贸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时,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形成政企同步发展的浓厚氛围。

重庆自贸区着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探索权限下放,“基层点菜”,41项市级管理权限下放到各片区,对自贸区内523项中央层面设定和14项地方层面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全覆盖清单管理。全面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取消外商投资商务审批备案,德国埃马克、博世创新中心、奥特斯IC载板、万国数据和中欧数字生态城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

自贸区还实施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和“基层注册官”制度,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创建的“首席代表+人工智能辅助”政务服务模式也受到企业欢迎。服务在大厅专窗设置首席代表,为企业提供现场服务,指导企业进行核名和注册登记。利用智能机器人、执照自助打印终端等人机交互智能终端进行语音导办和自助辅办;依托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实现登记文书自动生成,提供网上身份验证和电子签名,这些措施都进一步提升了注册便利性。

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方面,重庆自贸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在全国率先推出“全程电子退库系统”,大幅提升退税办理时效。区内正常出口业务办理时限仅5.3个工作日,低于全国10个工作日的平均水平。“全程电子退库系统”具有退税申请无纸化、资料传递电子化、业务办理标准化和退税审核智能化的特点,彻底改变以往退库手工操作的状况,打通了纳税人、税务、国库三方信息渠道,退税业务平均办理时间较以往压减超过50%,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这项服务推出后,纳税人无需再提供纸质资料,足不出户即可办理退税业务。纳税人在网上申请退税,可随时查看退税办理进度,并可实时接收微信通知。税务和国库部门同时也节约了退税资料传递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了审批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实现审核智能化后,仅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环节的每笔退税处理时间就可以由最迟5个工作日缩短为最迟1天以内、最快几分钟完成,从手工逐笔处理变为电子批量处理,办理退库效率大幅提升。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四位一体”综合监管体系

在综合监管方面,重庆自贸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制定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若干措施》,打造大数据监管平台,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对市场主体进行综合分类、逐户标注、区别监管,建立“双随机”跨部门联合抽查机制,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入驻企业分阶段进行综合评价,对A类企业加强政策扶持帮助壮大,对B、C类企业加强服务协助发展,D类企业经评估确无存在价值,依规进行清退。以此建立企业分类管理档案,并实行差异化管理。

重庆自贸区还着力打造市场主体自律、业界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四位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建立产业聚集区社会共治新型监管机制。综合监管体系要求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方要严格审查入驻企业资质条件,收取入驻登记材料。由管理方出具场所租赁协议并填写企业注册推荐表,报送工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管理方与入驻企业签订入驻公约,约定入驻企业应遵守事项。管理方还要加强与政府部门协同,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互通、惩戒联动。

业内人士认为, “四位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是对监管方式的改革和优化,可以激发入驻企业开展自主管理模式的热情,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同时,综合监管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客观制定评价指标,建立入驻企业综合评价体系,也有助于增强监管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强化立法保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保护知识产权

重庆自贸区受访人士说,优化营商环境,离不开法治保障。重庆根据《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制定出台了地方性法规《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人民检察院也分别印发《关于为重庆自贸区提供司法保障、服务保障的意见》。

重庆自贸区还优化对内对外统一的执法与司法机制,成立自贸区法治保障工作推进组,设立重庆自贸区法院,建立涉自贸区投资贸易等商事案件专业化审理机制。成立重庆两江国际仲裁院,填补西部地区高质量、国际化仲裁机构空缺。创新商事仲裁制度,设立自贸区商事调解中心、公证中心和涉外法律服务中介机构,建立涉外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机制,累计委派、委托调解案件2000余件。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重庆自贸区出台了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制定了17项举措保障个人及企业知识产权,成立了两江新区知识产权法庭,加强两江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建设。还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从专利、商标、质押融资、信用贷款、专项基金等方面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和服务举措。特别是成立重庆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加强商标交易风险防范,重点审查商标交易主体资格、交易条件以及交易行为的合法性规范性,对符合规定的交易出具交易凭证,保障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重庆自贸区还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电子交易、公开透明、全程监管”原则,建成国内首家由政府主导的商标交易中心,实现商标全程网络化交易。商标交易专业服务平台包括商标交易系统、互联网竞价系统、第三方支付结算平台等集成系统,集商标公告、报名、竞价、结算功能于一体,开展策划咨询、产权交易、资金结算等服务,建成以来,有效盘活了闲置商标资源。

营商环境优化带来高质量发展成果

重庆自贸区推出的优化营商环境举措收到明显效果。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新兴产业不断聚集。成立四年来,自贸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超过5万户,是设立前的3.5倍。重庆市商务委主任张智奎说,重庆自贸区集聚了全市超1/4的进出口企业,贡献了全市约7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吸引了超全市40%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营商环境的优化助推企业效益稳步攀升,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截至今年3月,区内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从48.5%提升至60.2%。2020年,区内规以上工业企业营业利润和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营业利润分别增长554.9%、15.7%。

营商环境的优化也带来消费品质的不断提升,商贸行业更加繁荣。自贸区依托制度创新,积极培育新兴消费业态,促进了区内商贸行业发展。2020年,区内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50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27%;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6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37%。

重庆自贸区受访人士表示,下一步将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综合监管,加大创新力度,在自贸区推动形成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