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进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江西赣江新区:四项成就造就“国字号”名片

2016年6月,江西赣江新区批复成立。这是全国第18个、中部地区第2个国家级新区,包括经开、临空、永修、共青四个组团,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

自批复成立以来,赣江新区走改革开放创新之路、出政策组合之拳,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相继获得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国字号”名片。

在“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进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网络主题活动江西赣江新区云座谈会议上,赣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应炯向媒体介绍了赣江新区的建设发展成就。


6701a668319545c4bc93d6c21b10c32a.jpg

星海湖。供图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据介绍,赣江新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作示范、勇争先”的担当和作为,打造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新引擎和核心增长极。

应炯透露,2016-2020年,赣江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国家级新区中上游,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特别是2020年,新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制定应对疫情稳定经济增长26条政策和税费优惠政策,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80亿元,同比增长5.1%。”

此外,2020年,赣江新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26.1亿元,增长15.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7%,出口总值增长20.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8.5%,主要经济指标有8项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9cca3231dcdd40569109f92a8e24a3ab.jpg

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预研中心。供图


产业升级迈出新步伐

赣江新区坚持把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建立“链长制”工作推进机制,打造一批目标定位高、行业影响大、创新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地标”。

应炯指出,赣江新区光电信息、高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总量扩张、效益提升、结构优化,“1+2+3+X”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江西核工业兴中新材料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星火有机硅获批国家级绿色供应链制造企业。数字经济、私募基金、工业设计、航空物流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产业层次逐步向中高端跃升。

据介绍,赣江新区始终把项目作为立区之本、兴区之要,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强力推进项目大会战,加大延链补链强链壮链力度。应炯透露,2020年,新签约项目170个,总金额1560亿元,其中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23个,华润江中、舒蕾等一批重大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61039f579c414bf8b5f9243be2f355c6.jpg

公共研发中心。供图


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

在改革创新方面,赣江新区主动对标浦东新区等国家级新区、深圳前海蛇口等自贸区改革创新成果,持续深化“放管服”、绿色金融、商事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在江西率先开展投资项目承诺制、环评承诺制、模拟审批等制度改革,首推“多评合一”,试行“多测合一”,审批环节压减50%,网上办理事项达80%。

“特别是在绿色金融改革上,推出各类绿色金融创新成果22项,其中6单为全国‘首单首创’,以赣江新区为主战场的江西绿色金融发展指数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应炯表示。

应炯介绍,赣江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进落户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健康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1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70家。2020年,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申报49家,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预计达到3%。


ce6b11869f6b414db22063556f4262a7.jpg

新城初春。供图 张子尧摄


产城融合彰显新面貌

产城融合方面,赣江新区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要求,走“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城市经济综合体。

应炯透露,儒乐湖新城、空港新城、湖东新城、南湖新城等新城建设快速推进,9.13平方公里中医药国际生态科技城全面启动,国家级技能人才培养综合园区进展顺利。中医药科创城10万平方米的公共研发中心及公共服务中心租售一空,开工建设1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租售并举人才公寓和30万平方米研发楼宇。

“新区坚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项目和生态环境‘四个优先’,赣新大道、桑海大道、一号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鸿发商务中心、九银大厦、鸿信大厦等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新区医院、新区中学、国际学校等公共配套项目加快实施,城市治理智能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明显提升。”应炯表示。(彭宁铃)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珂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