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口小岛“蟳”到农旅振兴新机遇

新华财经福州7月8日电(记者褚萌萌、陈旺)盛夏,福建省琅岐岛东部靠海处,40亩水塘风平浪静。偶尔,水边停栖的几只白鹭顶着热浪蹁跹飞起,宁静才被打破。其实,水下热闹非凡:两万多只红蟳密密匝匝地挤在一个个养殖笼中,茁壮成长。

这里是琅岐岛金砂管理区的红蟳养殖合作社。红蟳,俗称青蟹,是琅岐岛特产。再过一两个月,“秋风响,蟹脚痒”,塘中的红蟳就肥得足以送上餐桌了。

“今年红蟳成活率不错,估计可以盈利20万元左右。”70岁的琅岐经济区金砂管理区劳团村村民陈治梓望着养殖塘说。

合作社成立一年来,已卖出近一吨红蟳。今年春节期间,村里人来人往,总有城里人专门前来买蟳。陈治梓感到很欣慰:这样的情景已经多年未见了。

琅岐岛隶属福州市,地处闽江入海口,咸淡水交汇,养分丰富,产出的红蟳肉肥味美,营养价值丰富。不过,人工养殖红蟳,对水质要求较高。二三十年前,村民们曾尝试规模化养殖,也一度获得市场的青睐。后因技术不足,且闽江污染程度上升,蟳苗成活率不高,许多人赔了本,没过几年便都转了行。

近年来,随着闽江水质的改善,打响本地农特品牌的念头又回到了大家心中。可由于之前吃过亏,谁也不敢做第一个“养螃蟹”的人了。

去年5月,在金砂下辖的四个村,陈治梓等10名党员干部带头,每人出资5万元,成立了红蟳养殖合作社。合伙人们找了很多养殖户取经,还请来外地的水产科研所到村里做蟳苗培育试验。今年年初,金砂的蟳苗成活率已提升到80%。

“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很多村民放心了。”金砂管理区党委书记陈善明说,最近,又有十多位村民在合作社入了股,还有一些村民在周边开辟了小规模的养殖池。

有了基础产业,近两年当地政府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兴建乡村文旅项目。闲置房的立面画上了艺术彩绘,其中几栋还改造成民宿、乡村共享厨房,旁边是体验采摘园、钓鱼基地、露天排档……去年下半年运营以来,金砂乡村文旅项目已接待游客十万余人次。

几十年前,金砂也有过一段党员引领乡村建设的瞩目历史。合作社和民宿不远处的乡村振兴讲习所中,播放着20世纪50年代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英雄的金砂》:历史上,这里叫作“赤沙”,长期遭受海潮侵袭,土地贫瘠;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带领下,村民们造海堤、修水库、挖河道,在只能种地瓜的海中小岛上围垦出大片良田,“赤沙”变“金砂”。在陈善明等村干部看来,这段历史是今日金砂迈向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源。

“这个故事打动了我,金砂人民的精神打动了我,这让我在看了很多地方后,最终决定落脚在这里。”金砂乡旅项目运营服务商陈虹说。

金砂的今昔故事正在打动更多游人。他们来到这里,在田园风光中品蟳赏景,也走进讲习所,感受着几十年间的变与不变。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顾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