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新华财经北京7月8日电(李连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政策的贯彻落实,还需对全国和不同地区的乡村振兴进展情况与振兴水平进行有效监测和定量评价。近年国内部分地区及业内专家已就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多种探索和尝试。综合各地实践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了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构建评价体系过程中,必须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遵循“导向性、系统性、可比性、科学性”的原则,构建充分反映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指标、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主观评价的评价体系,以达到量化实施效果的目标,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因地制宜构建指标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既是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脱贫攻坚有效经验的延续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孙东升副所长表示,与脱贫攻坚相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必须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打赢这场持久战,我国将充分借鉴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提升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因此,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政策的贯彻落实,还需对全国和不同地区的乡村振兴进展情况与振兴水平进行动态监测,通过有效监测和定量评价,及时发现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的短板和偏差,以便准确判断并调整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乡村振兴的主攻方面和重点任务。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加强乡村统计工作,因地制宜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总体看,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不仅可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动态的直观描述,动态评价全国和省市县乡及村级不同层面乡村振兴程度与水平,为乡村振兴的决策者、建设者准确定位并明确努力方向提供参考,还能给乡村振兴实施的预警、纠偏提供数据支撑,为加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的考核监督和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供依据。

国内各地及业内专家探索构建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

近年国内不同地区、领域内的专家学者针对区域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研究。农业农村部农研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主任王莉介绍说,2018年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22项具体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3项、预期性指标19项;目前全国很多地方已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也包含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乡村治理、基础设施等方面指标,与乡村振兴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合。

当前国内部分地区已探索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如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课题组于2018年实施的《河南省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研究》,遵循“对接国家战略、体现河南特色、指标科学适用”的原则,构建包含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乡风文明、社会治理、生活质量、城乡融合6个一级指和4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其中体现乡村振兴结果性的核心指标10个,体现未来5年阶段性工作过程性的指标33个。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2019年实施的《浙江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遵循“系统全面、科学性、可行性及体现浙江特色”的原则,构建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的34个指标体系。上海市乡村振兴指数研究课题组2020年实施的《上海市乡村振兴指数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遵循“科学性、国际性、客观性、灵敏性和可比性”的原则,对接《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的“三园工程”,以“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三大领域为一级指标,村容村貌、产业融合、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8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其中,美丽家园包含3个二级指标和11个三级指标,绿色田园包含2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幸福乐园包含3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

在地方尝试乡村振兴评价体系构建的同时,农业农村领域的专家学者也从学术视角探索如何评价乡村振兴。分析文献资料发现,较大部分的专家学者以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作为依据,将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和生态宜居作为一级指标,下设不同的具体指标,构建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部分专家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五大振兴”为一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有的专家探索从乡村的生产功能、乡村的生态与闲暇功能、乡村文化传承功能、乡村社会稳定功能、乡村主体发展功能等5个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还有的专家则聚焦乡村振兴三个主体发展目标——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构建指标体系。

针对当前地方和专家在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探索和尝试,王莉强调说,乡村振兴是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同的指标体系只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评价。6月8日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和北京凯德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在北京共同发布《潍坊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设定为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乡村生态现代化、乡村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等6个领域,制定三级指标,区分市、县、镇3个行政层级,总体形成“六三三”架构。

构建评价乡村振兴水平指标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在此背景下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了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构建评价体系过程中,必须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遵循“导向性、系统性、可比性、科学性”的原则,构建充分反映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指标、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主观评价的评价体系,以达到量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乡村经济建设的核心;生态宜居是乡村生态建设的重点;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线;生活富裕是乡村政治建设的根本;治理有效是乡村社会建设的基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评价体系必须围绕这五个方面来构建具体评价指标。在指标设计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导向性。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的动态监测、综合评价,比较分析预测值与目标值的偏离度,为政府部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方向性、目标性指引和参考。

其次,系统性。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系统,各项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既相互独立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要有层次性,如宏观、中观、微观,也要有多角度,如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文传传承等,以全面反映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情况。

再次,可比性。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发展进程,指标选取必须是可度量的,具有可比性。这样既便于操作,易于采集,又可与其他省或全国进行比较,不断明确目标,缩小差距。

最后,科学性。指标体系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被评价对象,能系统反映地方乡村振兴的进展,全面展示乡村振兴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且可体现评价的目的及意义。同时,避免指标过于繁琐和相互重叠。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战略实施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指标体系构建中在设计反映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等客观指标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切身感受,设计主观指标,以反映人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的主观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乡村振兴是在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发展乡村,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设计体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指标。



编辑:董原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董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