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卫:智能经济发展最需关注就业替代问题

新华财经北京7月16日电(刘志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大卫16日在第七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星火计划:人机共融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论坛”上表示,数字化与智能化过程中会给社会带来诸多挑战,其中就业替代问题最需要重视。

此次峰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指导,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宁波市人民政府、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社科院“一带一路”国际智库、蓝迪国际智库等机构参与承办,于14至16日在浙江余姚召开。

张大卫.jpg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做主旨报告

张大卫表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对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催生新的业态,形成大量新生企业和市场主体,创造众多就业岗位,还会促进产业组织变革和企业再造,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最终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机器人发展与应用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与智能化,特别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实践从代替人类重复劳动的“体力外包,发展到提升人的计算能力、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的“脑力外包,未来还有可能进入到“情感外包,通过人机交互,人与机器人可以产生思维依赖,甚至产生感情。智能化生产、智能化设备、国家公共治理等领域的需求都将拉动机器人产业。“将来的机器人替代可能在所有部门出现。”张大卫说。

张大卫也强调,数字化与智能化同样会给社会带来诸多挑战,例如数据管理、统计、经济学理论、劳资关系、伦理等问题,其中就业替代问题最需予以重视。

针对就业替代问题,张大卫从人才教育和培养角度提出一系列建议。首先,发展现代化教育,重点培养创造力和学习能力;第二,提升人工智能教育水平,加强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第三,重点培养急需的适用性人才;第四,培养包括探索能力、洞察能力、连接能力、说服能力、制定规则和自身执行能力等在内的可迁移能力;第五,建立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机制。

从政府政策角度,他建议要高度重视智能经济对弱势群体、低技能劳动力带来的影响和压力,牢固树立科技向善和就业优先理念,运用制度和政策手段开拓包容性的就业领域。

第二,统筹制度规划,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生活水平改善、人口素质提高,充分考虑技术进步特别是智能经济发展趋势,逐步对就业总量扩张与结构性矛盾化解同步发力。

第三,积极引导社会创新活动,创造更多能代替人劳动的机器,把人从重复、繁重、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创造更多可满足人个性化需求的岗位。

第四,促进教育改革,增加教育投入。支持教育部门发展面向未来的教育,着力提高人的基本技能、人力资源质量和人力资本价值,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第五,引导企业在推进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做好职工技能提升计划和可转移方案,避免企业大量裁员,维护社会稳定。

第六,支持零工经济健康发展,增加就业弹性,加强对各类数字化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避免职业伤害。

第七,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推进政府监管的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促进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减员增效。(完)


编辑:石莉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