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川:百年煤城“淬火重生”

新华财经济南7月20日电(记者陈国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是个拥有百年煤炭开采历史的老工业区,长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导致煤尽城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更替面临重重困境。2011年,淄川区被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10年来,当地以“生态优先、转型发展”为主线,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增强内生动力,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成效初显的转型之路。在2011-2020年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年度绩效考核中,淄川区四次获得优秀等次,并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激励。

壮士断腕催新变

据统计,自1950年以来,淄川区共生产原煤3亿吨,开采铝土1518万吨、石灰石3亿吨、铁矿石1亿吨,分别占淄博市开采总量的85.7%、100%、78.9%和68.5%。因矿产开采导致的全区地面直接开采裸露面积达到3.45万亩。因长期粗放式发展,资源枯竭导致的发展困境让淄川痛定思痛,决心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一场攻坚克难战。

淄川区坚决出清落后产能,累计关停各类企业近3000家,关停全区所有煤井,煤炭、建陶、耐火产能分别压减100%、78%、62%,资源采掘业占比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腾出存量发展空间2万亩。

在果断做“减法”的同时,淄川区不忘及时做“加法”,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机遇,目光从“地下”转移到“地上”,用“互联网+”推动煤炭产业转型。

从生产煤炭到经营煤炭,是淄川区煤矿企业转型的方向。2016年12月,淄矿集团和淄川区政府合作成立山东省首家大宗物资交易平台——齐鲁云商,围绕煤炭全产业链,构建以煤炭为基础的大宗物资交易生态圈。齐鲁云商以产品交易为核心,已建成煤炭、水泥、石灰石三大交易平台,向买卖双方提供在线达成交易的服务,实现全流程线上化。

“齐鲁云商的线上交易,改变了过去煤炭、钢铁、水泥、石灰石等大宗物资流程烦琐、四处寻求货源或者买家的线下交易模式。线上采购模式不仅可以多家对比,还简捷快速,提高了交易效率,更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齐鲁云商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瑞涛说,目前,齐鲁云商平台累计注册用户突破27万、车辆31万辆,服务客户近60家。

通过大力培育新动能,吉利汽车、光大激光、鸿庄医疗、新希望六和、中船重工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地淄川,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园、金城生物医药产业园、齐鲁激光共享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化产业园区不断做大做强,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激光信息等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引领淄川产业发展的新势力。“十三五”末,淄川区“四强”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3%,比2011年提高近12个百分点。

借“智”发展赢先机

“菌种在国外基地出菇量不稳定的原因已经找到,是受到了运输过程中保温问题的影响,温度低了菌种容易冻伤,高了容易途中出菇……”近日,山东省农科院博士任鹏飞又一次为山东七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解了燃眉之急。

七河生物与山东省农科院的合作缘于“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两家合作成立了山东省农科院七河食用菌博士科研工作站,公司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的食用菌菌渣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项目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强大的智囊团让七河生物从一个蘑菇大棚起家,发展成为集食用菌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出口等业务于一体的科技型、国际性农业集团,在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建立了多个子公司和生产基地。

面对传统产业转型困境,淄川区大力推进创新驱动,以科技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政府搭台、引才聚智、科技唱戏、推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实施“百名专家淄川行”,2012年、2016年分别启动了“百家企业院校行”和“百名博士企业行”,形成了互相促进、互为补充、贯穿全年的“三百三行”系列活动,开辟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合作新路径。

据统计,“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已连续举办十四届,累计超过1000家(次)高校院所、120余人(次)“两院”院士、3800多人(次)专家到淄川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合作,20余位院士先后在淄川区设立工作站或开展合作;累计签约项目500个,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200余项;全区300余家企业与相关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淄川区借“智”发展成效明显。截至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4%,比2011年提高了25.8个百分点,占比由长期低于淄博市平均水平到高于全市2.3个百分点。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2家,是2016年的3倍,在库培育企业60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现常态化。

生态修复惠民生

作为一个拥有百年资源开采史的老工矿区,粗放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是淄川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难题。淄川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构建多元化生态修复和土地整理新机制,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治理、推动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淄川区岭子镇煤炭、石灰石等资源丰富,资源开采加工托起了当地发展的半壁江山,这种情况在沈家河村尤为明显。然而,付出的环境代价也相当沉重。淄川区按照“立足实际、统一规划、宜绿则绿、宜林则林、宜景则景、宜建则建”的方案,对岭子镇近8平方公里的废弃矿山采取复垦、复绿、景观修复、景观再造等方式分类整治,在沈家河废弃矿区累计投资2000万元,整理大小矿坑10余个,完成生态恢复面积350余亩、造林绿化150亩,为当地群众打造了一处休闲娱乐的绿色场所,广受好评。

据介绍,近年来,淄川区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实施“一山两河”生态治理系列工程,深化“森林淄川”建设,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废弃工矿地复垦,新增湿地2600亩,治理河道30余公里,关停石灰石、粘土矿山46处,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16个、治理塌陷区29公顷,年均造林3万余亩。

当地干部说,通过整治,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山,由过去的“鸟无枝头栖、人无树乘凉”变成了现在的“低头见绿荫、抬头见鸟飞”。开发整治形成整齐规范的层层梯田,消除了矿坑原有的高陡边坡,大大减少了地质灾害风险。大规模造林播绿,使扬尘污染得到遏制,空气质量不断提升,为城区构筑了一道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据统计,淄川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从2014年的88天提高到2020年的223天,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均达到10%以上,辖区主要河流孝妇河水质基本稳定在Ⅲ类水标准,全川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改善。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