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来、留得住——常州技能人才培育观察

新华财经南京7月23日电(记者孙寅)常州,全国知名的工业明星城市。以工业为立市之本,常州尤其注重技能人才引育。从技能人才引、育再到政策支持,常州力争把每一步都做实、做细,让技能人才愿意来、留得住。

“就业驿站”:筑巢引凤

在武进区外来人员集中居住区南湖家苑,记者见到了来自连云港的小伙子杨凯。1994年出生的他性格外向,高兴地告诉记者马上就要搬出“就业驿站”,住进新入职的企业宿舍。

杨凯所说的“就业驿站”是由武进国家高新区管委会、武进区人社局、南夏墅街道在南湖家苑共同为外来务工人员建立的专属工作站。“这里不但提供7天免费食宿,还帮我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杨凯说。

武进区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钱小花介绍,“就业驿站”在苏陕劳动者驿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为来武进区的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推荐、技能培训、临时食宿、法律咨询、维权保障等一条龙“保姆式”服务。

“就业驿站”在南湖家苑设立技能培训基地,对于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意愿的外来务工人员,承诺当日现场报名,均安排免费的定制“培训套餐”。同时,“就业驿站”积极与附近园区企业沟通对接,在企业内开展各类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助企稳岗留工。

杨凯表示,“就业驿站”提供了丰富的技能培训课程,他工作之余计划参加培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据了解,“就业驿站”租下了南湖家苑6号楼二楼南侧整个楼层,共计拥有37间宿舍,可以同时容纳2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住宿。去年试运行以来,已有23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从中受益。

产业园区:服务专业

像杨凯这样有一技之长的蓝领,还能享受到更多高质量的专业服务。今年5月底,以做大做强技能人才队伍为宗旨的江苏(武进)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正式开园。在这里,技能人才从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再到激励,将得到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公共服务。

大连理工大学常州研究院是校地共建成果转化平台,多年来致力于技能人才培养、产业技术创新支持,为常州智能制造业输送了大量技能人才。该研究院副院长贾永涛说,入驻产业园后,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定制化培养人才,并大力研发新职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

目前产业园与百度、阿里巴巴针对人工智能训练师、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工种;与江苏贝叶斯机器人针对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工种;与江苏蓝鲸智慧空间研究院有限公司针对无人机驾驶员等工种,皆已进行初步洽谈,共同探讨新型技能工种研发及培训,从市场体制需要为出发点,为新工种的发展注入动力。

与此同时,产业园还组织实施“高级技师培养计划”,选拔30多名优秀高级技师脱产参加技师研修班,开辟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快车道;组织开展“助力乡村振兴直播技能培训班”,为乡村振兴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职业技能人才。

在产业园直播实训基地,5个不同功能主题的直播间均处于工作中,每个房间有1-2名直播员在直播推销花木。产业园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用实战直播来培训带货主播,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就业渠道。

产业园还聘请高职院校的教授专家、企业一线岗位的技能能手、工匠大师成为专家顾问,并成立人才工作室,邀请他们走进分园、实训基地讲课、培训,激励更多员工干事创业的决心,更好地发挥“传帮带”作用。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产业园将完成160个工种的等级申报认定,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培训机构、评价机构、技能人才服务机构300家以上,培养技能人才25万人次,鉴定15万人次,服务技能人才50万人次。

政策加码:保驾护航

今年年初,常州市人社局出台《常州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提出多项举措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八大体系”,即技能人才政策体系、技能人才引育体系、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公共实训载体体系、技工教育发展体系、技能人才待遇体系、技能人才荣誉体系。

常州据此迅速出台《常州市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推出思想引领、机制创新、师资提升、人才培育、产教融合等五大工程、1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构建与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目前,常州共有9所技工院校,其中公办4所、民办5所,国家级重点技校4所、省级重点技校3所。技工院校招生规模从2016年的2.6万发展到2020年的3.2万。

据了解,截至2020年底,常州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120.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36.62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1299人,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

根据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5年内常州将新增技能人才15万名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5万名。到2025年,常州技能人才总量达133万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达40万人以上;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1400人以上,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江苏省人社厅副厅长顾潮认为,评价技能人才从政府认定到社会认可、关爱技能人才从“盆景”发展成“风景”,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技工教育问题。“要从娃娃抓起”,改善技工院校发展基础薄弱、投入不平衡的现状,做大技工院校办学规模,做准技工院校办学方向,精准培育高层次、复合型技工人才。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