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迈进,重庆如何发力?

新华财经重庆7月29日电(记者王松涛)近日重庆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率先开展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5座城市能否打造成面向世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否成为扩大消费、促进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不少人把疑问的目光投向年轻的直辖市重庆。这座人们印象中的共和国老工业基地,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还有多远,是否也像它的地理位置一样路远迢迢?

先期谋划早布局,打造国际消费集聚区

其实,重庆几年前就定下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早起”的努力让重庆这次跻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第一批试点之列。

201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加快建设国际购物名城、国际美食名城、国际会展名城、国际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工作目标。提出到2025年,消费对重庆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3万亿元,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几年来,重庆发挥政府在规划布局、制度保障、政策供给、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消费供需优化升级。促进商业与工业、旅游、文化、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促进线上线下、内外贸融合,以创新激发消费升级新动能、促进新发展。

重庆还对标国际一流消费城市,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打造国际标准、重庆特色的消费城市。在发展品牌企业、品牌商品、品牌服务,优化大众消费、品质消费、高端消费供给方面也不遗余力,努力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

重庆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举措收到明显效果。以2021年上半年为例,重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2.99亿元,同比增长29.9%,两年平均增长9.8%,比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商贸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为225.21亿元,同比增长29.7%,两年平均增长35.1%。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餐饮收入同比增长72.8%,两年平均增长39.1%。

在打造国际消费集聚区方面,重庆统筹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促进解放碑、江北嘴、弹子石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建筑品质、城市景观和夜景灯饰艺术效果,优化配套功能和商业业态,加快国际品牌、高端产业等要素资源集聚融合,打造重庆山水人文艺术地标性景观、“夜重庆”休闲文化艺术走廊,构建国际消费核心区。加快改造提升解放碑等步行街,提档升级观音桥、南坪、三峡广场、杨家坪等成熟商圈,扩容升级大坪、嘉州、金州、保税港等新兴商圈,多管齐下,以场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高品质步行街和城市核心商圈在全市形成国际消费集聚区。

既推动国际消费品牌集聚,又提升本地特色服务消费

重庆着力推动国际消费品牌集聚,引进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和连锁店,鼓励高端知名品牌、设计师品牌、高级定制品牌等在渝首发新品。在解放碑、朝天门等地承接国际品牌首发、首秀活动。还支持世界500强等企业在渝设立总部和研发设计中心、产品定制中心、采购结算中心、仓储物流中心、运营管理中心、展示交易中心,拓展高端消费服务功能。加快布局进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做大做强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跨境电子商务智能货物集散中心。

在特色文旅消费方面,重庆着力挖掘特色文化,培育出一批文旅精品景区和旅游演艺、特色节会。创新发展了“水上巴士”观光快船,推出颇受欢迎的旅游客运专线、包机业务。引进高端酒店集团和酒店管理品牌,发展精品商务连锁酒店、文化主题酒店。在特色餐饮消费方面,重庆加强特色美食文化宣传推广,完善特色美食标准体系,提升“重庆火锅”“渝菜”“重庆小面”等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挖掘各区县美食文化,打造特色美食之乡。

在特色体育消费方面,重庆推动创建体育旅游示范区,开发沿江、沿山的体育休闲运动线路和体育旅游项目。在特色康养消费方面,重庆加强武陵山脉、七曜山系等森林康养基地规划建设,推动了江津、石柱等区县康养产业发展。加快康养胜地标准化建设,打造森林康养特色品牌。发展医养结合型康养产业,引进国际健康保险机构,提升保健服务能力。

在特色教育消费方面,重庆加快发展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服务,推进教育培训信息化水平。各类非学制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发展迅速。

正视不足和短板,抓住机遇顺势而为

业内人士认为,重庆建设国际消费城市当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重庆的游客数量虽然名列前茅,但国际游客明显不足,全市商圈和餐饮旅游等消费场所国际游人不多,在重庆举办的国际会议、国际会展的数量也不多。二是现已开通的国际航线和通航点相对成都等地偏少,国际航线只有80多条,国际通航点仅有80多个。三是国际大品牌集聚度不够,展示中心不多,重庆地产的消费名牌相对欠缺,全球顶级的零售商和国际品牌、国内知名品牌和品牌旗舰店还不够。四是商业门店数量和档次都有待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创新意识和投入不足,对消费者的需求和服务关注度不够等。

就此,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莫远明等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完善国际化服务标准体系,打造国际化服务品牌,培养国际化服务人才。鼓励校企联合办学,支持举办服务技能大赛,构建完善政府、协会、企业多方参与的多层次培训体系。着重加强服务标准、外语、国际礼仪等教育培训,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

二是优化城市国际化功能,深化铁公水空融合,实现主要景区、商圈、商业综合体与交通站点之间的无缝接驳换乘。推进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主要消费场所光纤宽带、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公共场所国际化引导标识和便利化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推出多语种便民服务平台,推进国际化结算和货币兑换平台建设。合理规划布局离境退税定点商店,打造离境退税示范街。

三是推进零售业创新转型,支持购物中心、商场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优化消费场景。加强产业联动、线上线下互动、内外贸易融合,发展智慧零售、无人零售,打造智慧商场、绿色商场。引进和培育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便利消费。鼓励商品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完善数字化交易配套服务设施,向全渠道平台商、集成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转型。

四是加快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供应链体系。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设立境外分销和服务网络、物流配送中心、海外仓等,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