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十四五 ”制造业三大关键词 透视区域经济发展逻辑

新华财经北京8月16日电(分析师刘竹波)近期,上海、广东、重庆、天津、浙江等地“十四五”制造业规划密集出台。地方版制造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发展目标。各地制造业不断被提及背后,体现了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深层逻辑。

逻辑一:稳比重——防止过早去工业化

多地“十四五”制造业规划明确保持或提升制造业产业增加值占比。其中,上海市提出,到2025年,保持与上海城市功能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比重,上海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应稳定在25%左右。浙江省提出,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预期由2020年的32.7%提高至33.3%左右。广东省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30%以上……量化的规模和比重要求体现了各地稳住制造业比重的决心,其背后是我国经济过早去工业化的隐忧。

我国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优势和产业链协同优势明显。然而,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下降,西方国家制造业回流比重持续上升为当前经济发展敲响警钟。

有资料显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从2016年的32.45%持续下跌至2020年的26.18%。另一个较为直观的指标显示,“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46.5%一路下跌至2020年的37.8%。尽管伴随着产业升级和融合程度的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边界相互延申和交融,从统计层面来讲存在一定的模糊。但与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进程相比,中国的去工业化存在过早过快的特征。过早过快地去工业化将带来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就业困难、经济结构脱实向虚、产业升级缺乏支撑、经济抗风险能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从地方发展层面看,制造业比重持续降低将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区域产业升级的最大掣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杨虎涛认为,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日益数字化、服务化,但却比互联网时代更加依赖于制造业基础,随着数字技术进入人工智能、云计算和云存储时代,对专用芯片、数据中心和数据传输设备的需求会进一步上升。以杭州为例,尽管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但依然存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结构性问题。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主要集中在生活服务领域,对智能制造业的牵引作用发挥不充分。杭州市第二产业占比已经从2010年的47.8%下降至29.9%,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曾说,制造业已经成为杭州经济发展中的最大短板。为此,杭州市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与传统制造业发展规划不同,“新制造业”最大的亮点体现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发展,即迎合新一代数字技术发展需求,稳步提升制造业基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逻辑二:重投资——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当前,制造业投资提升成为拉动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2021年上半年,在基建投资增速趋稳、地产投资有所走弱的情况下,制造业投资上升成为支撑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力量。进入二季度,制造业投资内部结构性分化趋势继续增强,电子信息、医药、航空等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成为支撑制造业投资复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全国范围来看,进入2021年二季度,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快速抬升,2021年6月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高于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9.3个百分点。

图表1.jpg

地方层面,2021年上半年披露的经济半年报显示,多地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录得两位数正增长。例如,湖北省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7%,有力地支撑了区域经济复苏进程,成为疫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重塑的重要基础。粤开证券发布的研报认为,中部地区前期布局的电子信息、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兼之当地冶金基础较好,使得克服了湖北疫情“封省”2个月的影响,中部地区制造业投资份额逆势提升。因此,区域经济层面,各地结合自身制造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将优化制造业投资结构、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突破口。

例如,上海提出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三大先导产业力争在2019年“上海方案”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倍增。“十四五”期间,广东计划安排约500亿元用于支持先进制造业项目的落地。此外,还将为战略性产业提供超过2.5万亿融资额度。重庆则以“内循环”为主要突破口,扩大制造业区域合作,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承接东部地区和境外产业链整体转移、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打造守信专业高效务实的投资目的地形象。明确产业导向、加强政策配套、承接产业转移……一系列组合拳背后体现了各地对于制造业投资的重视程度。

逻辑三:强协同——推进 “补链固链强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离不开区域内优势资源的互补和协同能力的提升。增强区域协同发展能力,才能推进区域内产业链 “补链固链强链,促进产业链迈向高端”。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西安航空航天产业集群等,既是现代产业集群的代表,更是产业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缩影。

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征程上,既要加强核心城市带动作用,又要明确各自主攻方向,才能更好地发挥各个区域基础优势和产业优势。这一点在多地的“十四五”制造业规划均有体现,即更多地从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发展的角度去规划产业资源,明确各自产业链条定位和技术主攻方向,协调核心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关系。

加强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形成合理的都市圈产业分布体系。例如,上海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在汽车产业集群培育方面提出,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城市群,突破多类型整车产品,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等关键零部件实现批量产业化,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推动长三角地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主动明确了自身创新引领和示范应用的产业地位,有利于带动周边城市制造业布局,增进产业协同。

明确区域内核心城市主攻方向,实现错位协同发展。广东省制造业 “十四五”规划一大亮点在于文件首次对全省21个城市培育发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区域布局重要程度进行了星级标注。按照核心城市、重点城市和一般城市的标准对全省城市进行对应产业集群的标注定位,有利于引导产业资源聚集,促进各个城市错位发展。在核心技术突破方面,引导核心城市集中力量错位攻关,防止一拥而上。比如,在芯片制造领域,引导广深错位发展:广州以硅基特色工艺晶圆代工线为核心,布局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深圳定位28纳米及以下先进制造工艺和射频、功率、传感器、显示驱动等高端特色工艺,推动现有芯片制造生产线产能和技术水平提升。这一举措也为更多拥有“双核”或“多核”城市的区域制定规划和发展路径提供了有益探索。

图表2.jpg

“十四五 ”制造业三大关键词 透视区域经济发展逻辑.pdf

“十四五 ”制造业三大关键词 透视区域经济发展逻辑.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杜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