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构建社会大救助体系保障脱贫不返贫

新华财经济南8月19日电(记者贾云鹏)在脱贫攻坚中,山东省德州市累计有100405人实现稳定脱贫,755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德州市自去年起构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互联共享的社会大救助智慧信息平台,通过监测预警机制主动发现易返贫致贫人口,因户因人开展精准帮扶,有效防止脱贫不稳定户返贫、边缘易致贫户新致贫,实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整合救助资源 瞄准重点对象

“本来想去办理低保,没想到两个孙子还能享受到生活补贴,这下我家减轻了不小压力。”前不久,德州平原县城居民闫香玉来到县社会大救助中心申请办理低保,工作人员将信息输入大救助平台后,平台自动研判显示,闫香玉的儿子儿媳都是重度残疾人,她的两个孙子均能享受每月1400元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工作人员当即为她办理了相关手续。

闫香玉家庭被及时帮扶,得益于德州市社会大救助平台发挥的作用。德州市民政局局长李淑华介绍,过去,40多项救助事项分散在民政、教育、卫生、住建等10多个职能部门,社会救助资源存在分散化、政策碎片化、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严重影响救助质量和效率。

为此,德州市全面梳理低保、特困、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司法、慈善、临时救助等各类各项救助政策,对涉及15个部门的42项救助政策项目进行整合,打造“政策、平台、网点、队伍、保障”五大体系,建立起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协同共享的社会大救助智慧信息平台。

德州市还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即时帮扶机制的实施细则》,明确了监测范围、监测程序、监测内容和帮扶措施,重点监测脱贫不稳定户、收入略高于省定扶贫标准的边缘户、存在致贫风险的一般农户,按照“即时帮扶人口按脱贫享受政策人口管理”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户因人开展精准帮扶。

目前,德州市所有救助项目全部进入社会大救助平台运行,同时在线下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救助帮扶网络,将救助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自去年10月1日平台正式上线以来,已受理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业务2万余项,2.6万余名群众摆脱了生活困境,基本实现了困难群众全覆盖、兜住底、无遗漏。

动态监测变化 实时智能预警

据介绍,德州社会大救助平台汇集了家庭、个人、身体状况、行业收入、因病大额支出等数据,实现了对救助家庭“房子、车子、票子”等项目的大数据核对,通过及时监测家庭经济状况变化并进行“贫困指数”排序,破解了困难家庭和人员认定难题,让救助始终围绕“最困难的人”进行,使救助更加便捷规范。

临邑县是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县和山东省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县。临邑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副主任刘玉晓介绍说,他们依托“3库2指数”,对低收入人群实行智能精准管理服务。“3库2指数”即开放式登记库、智能化低收入人口数据库、救助成果库3个数据库,以及用于识别瞄准低收入人口的困难指数和从收入、支出、财产、人口结构等关键量值变化体现低收入人口变化趋势等发展指数2个指数。

“群众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将个人信息登记入库,我们按照城乡低保标准的1.5倍确定低收入人口识别标准,全部纳入数据库,平台依据人社、医保、教育、住建等部门共享信息和两个指数的变化,自动获取家庭状况的关键贫困量值变化,智能提示预警信息和退出贫困信息。”刘玉晓说。

临邑县德平镇北沈村村民郭仁新是平台预警后获得救助的对象。今年41岁的郭仁新有3个女儿正在上学,家里本就不富裕,前段时间,他又突患大脑胶质瘤,手术花了10多万元,术后还需做化疗并长期服药。平台第一时间接收到医保部门共享的数据信息,显示这个家庭有大额医疗支出,困难指数和发展指数也发生相应变化,即刻提示预警,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将数据推送至村级后,协理员经调查核实,为他办理了低保和临时救助。

据介绍,社会大救助平台根据低收入人口的困难指数和发展指数,对他们实行红黄蓝三级管理。其中,红色家庭情况最困难,村级协理员需每月入户核查并在平台打卡,黄色家庭每季度入户核查,蓝色家庭则每半年入户核查。通过人工打卡救助再评估和软件推送数据智能预警相结合,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全程监测和新致贫、易返贫的实时预警。

通过群众自主申请、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信访信息处置相结合的监测对象发现和预警机制,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困难群众能被精准发现,并及时纳入监测范围。德州市扶贫部门对接行业部门比对筛查预警情况显示,已反馈县乡筛查预警信息4.09万人次,共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395户。

精准分类帮扶 严防返贫致贫

“最近学习如何,跟同学们相处怎么样?有什么困难随时说。”日前,庆云一中教师任朝霞给自己帮扶的学生小燕打电话询问她大学生活学习情况。19岁的小燕家住庆云县尚堂镇贾家村,父亲因病去世,家里还背上了数万元外债,母亲靠打零工抚养她和年幼的弟弟。看着母亲受苦受累,懂事的小燕曾一度想辍学打工帮母亲分担压力。

小燕的转变得益于庆云县推行的“三帮一”教育帮扶机制,即由一名干部、一名教师、一名爱心人士结成志愿者帮扶组,共同结对帮扶一名贫孤孩子,通过“干部扶志、教师扶智、爱心人士扶贫”,实现贫孤学生生活上得照顾、行为上得管教、学习上得辅导、经济上得保障。县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副主任胡海斌、优秀教师任朝霞、爱心企业家郑香禹结对帮扶小燕后,她的学习成绩、精神状态、生活态度都有了很大改观,去年高考以良好成绩考入了山东中医药大学。

从教育扶贫入手,既为贫孤孩子提供良好物质条件,又在精神层面上正确引导,有效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实现扶贫、扶智并举,有利于彻底拔掉贫困代际传递的穷根。德州市推广庆云这一做法后,已募集扶贫助学基金5200余万元,帮扶贫困学生4000余人,从根本上提升了低收入人口自主发展能力。

缺什么就补什么。德州市织牢兜底保障网,建立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教育帮扶、社会帮扶等十大项政策体系,分层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他们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发展产业、参与就业,依靠双手勤劳致富;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

德州市借助信息平台手段和行业部门共享协作模式,实现脱贫攻坚从“集中攻坚、精准扶贫”到“开放纳入、智能核准、精准帮扶、监测预警”的防返贫致贫闭环式管理,常态化推进。同时,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返贫和新致贫的发生。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南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