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重磅政策支持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

新华财经上海8月23日电(记者杨有宗)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两周年之际,上海赋予其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管理权限,支持临港新片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开放型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

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前沿产业体系建设

18日,《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40条具体措施。

根据该意见,临港新片区将有针对性地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区域管理效能。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事项系统集成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

二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区域管理体制,将奉贤区四团镇整体纳入产城融合区,完善跨区域事务协调机制,试点开展用人制度改革,加大干部队伍交流力度。

三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所属国有企业探索以资本运营为内核的业务模式,探索建立符合国有企业特点的市场化薪酬机制。

“此次改革试点更加深入。”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解读说,此次出台的意见聚焦“放管服”,在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和特殊支持政策50条提出的“证照分离”改革、“一网通办”和单一综合窗口建设等改革创新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深化商事制度创新、更加系统地推进行政服务效能提升。比如,率先开展“证照联办”改革试点,先行先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深化推进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探索精简营业执照照面信息、简化登记注册申请材料、备案事项自主信息填报等。

在产业方面,意见提出,打造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完善重大产业项目配套支撑,发展全产业链融合的集成电路产业,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和应用示范区,壮大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化自动驾驶测试示范,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华源说,意见中产业政策聚焦临港新片区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应用场景为导向,重点提升产业政策精准度。比如,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在生物医药领域,率先建立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在人工智能领域,鼓励企业研发人工智能医疗辅助诊断软件系统等。

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说,在“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新地标”方面,上海也有支持临港新片区重点举措。如支持企业设立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在海关的支持下,制订《支持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企业建设跨境电商“海外仓”的工作方案》,初步构建了以临港新片区为国内物流集运中心、欧美海外仓为分拨中心的全球创新模式。

申卫华说,上海还将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快大宗商品市场发展。临港新片区积极推动“期现联动”创新,支持一批临港新片区大宗商品平台对接“清算通”业务,同时加快临港新片区油气交易平台建设。

临港新片区挂牌以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充分运用市政府下放的市区两级1170项行政事权,在放管服方面持续发力,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不断完善。

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说,下一步,临港新片区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深化“放管服”系统集成改革,提升市场主体办事便捷度和满意度。深化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探索精简营业执照照面信息、简化登记注册申请材料、备案事项自助信息填报、市场主体强制退出等举措。试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推出更多“无人干预审批”事项,实现电力接入等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完善人才、法律、知识产权等领域“一站式”服务平台。

二是加大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护力度,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强化竞争政策试点,完善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机制,建立重大政策措施会审制度,试点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积极引进境外知名仲裁机构,打造法律服务集聚区。

三是实施更加开放的制度政策体系,助力企业发展产业壮大。加大前沿产业扶持力度,完善项目配套支撑。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确权维权、协同保护机制,推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成果交易中心。拓宽外国高端人才政策覆盖面,优化国内人才引进。“我们要努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临港样本’,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赵义怀说。

在重要金融创新方面,上海计划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高水平金融改革开放的压力测试地。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李军说,上海将支持新片区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打造跨境资产管理示范区,推动新片区成为我国金融高水平开放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桥头堡。支持新片区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推动更多跨国公司全球或区域资金管理中心落地。积极发展基于实体经济所需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为外资企业以及“走出去”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离岸金融服务。

李军还表示,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上海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抓手,对持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程沥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