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两周年 青岛自贸片区交出亮眼成绩单

新华财经青岛8月24日电(李舜)106项试点任务实践形成143个创新案例,3项创新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13个首创型案例获选山东首批“最佳实践案例”并复制推广,建立“区关港”“区关税”“区税银”“政区法”等联合创新工作机制……8月23日,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以“航贸金 海智创”为主题,召开创新发展大会,面向未来,深入总结评估创新发展成效,统筹谋划和改革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青岛市副市长薛庆国在致辞中表示,挂牌运行以来,青岛片区平均5天推出一项创新成果,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3个,新增纳税主体是成立前纳税主体总量的70%以上。围绕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五大产业,青岛片区加快建设全球航运物流中心、国际资源配置中心、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协同式集成电路制造、富士康电子元器件等重大项目,成为产业崛起的强大引擎;外贸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30多个百分点;每平方公里实际利用外资是全国自贸区的1.7倍;跨境电商进出口连续两年以3倍增速增长,为青岛打造山东改革开放桥头堡地位作出积极探索。

其中,进口原油“先放后检”监管模式在全国复推广;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业务模式”等13个创新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货物储运状态分类监管”“创新中转集拼业务模式”创新举措获国务院自贸试验区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发布了全球首个自贸试验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建成全球首个智能+5G互联工厂等。

据黄岛海关介绍,自2020年10月1日实施以来,该关共采用“先放后检”模式监管进口原油256船次、重量 3875万吨,累计减少验放时间超过 12000小时。在全国海运口岸率先开展的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减少报关次数,降低装卸、运输成本,平均每票拼箱货物节约费用约800元,大幅提升了青岛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竞争力。青岛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通关时间与临近的韩国釜山港相比能节省1.5 天。如今境内、外货物中转集拼和分拨配送业务在青岛港不断集聚。2021年1-7月份开展出口集拼24.16万票、4.5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7.6%、27.6%;开展国际中转集拼127票、98箱,同比增长188%、342%。业务辐射韩国、日本、俄罗斯、立陶宛等10个国家和地区。

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青岛片区重点打造青岛日本、德国两个“国际客厅”,吸引了全省首个世界500强总部欧力士项目签约落地,中日韩消费专区跨境电商中心、日韩服贸港建成投入运营,全国首个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开工建设,总投资6000万欧元的BWT(倍世海尔)水净化装备项目落地开工。抢抓RCEP机遇和红利,新增日韩贸易航线突破70条,开通东盟区域外贸航线26条,新增海铁、陆港联运线路7条;先后与11个境内外经济区域和组织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形成了内外联动、区域协同、产业互通、资源共享的开放创新发展新局面。

高水平开放推动了外资外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今年上半年,青岛片区完成外贸进出口882.1亿元,同比增长59.3%,增速分别高于全市、全省、全国19.7个百分点、17.1个百分点和32.2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5.35亿美元,同比增长127%,每平方公里实际利用外资是全国自贸区平均值的1.7倍。

本次大会同步揭牌 “区关港”“区税银”“政区法”“区企工业互联网”和建行自贸金融5个创新实验室,及智城·山东自贸区(青岛)国际人才社区、青岛自贸创新研究院,将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基础性制度等开展深层次改革,在促进国内外货物、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方面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西海岸新区工委副书记、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主任赵士玉表示,“青岛片区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继续发挥改革创新引领作用,用足用活用好国家赋予的制度创新空间和试点权力,坚持改革开放、立足国家战略、对标国际标准、聚焦特色发展,努力探索出更多服务于国家战略、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自贸试验区中体现出鲜明的‘青岛特色’。”(完)



编辑:王溯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