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着力构建市场监管新格局

南京江北新区拥有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叠加优势。随着人口加速集聚、产业快速发展,江北新区市场监管局深化改革创新,加强系统集成,高标准建设“市场监管一体化智慧平台”,走出了“向科技要效能、向监管挖潜能”的新路子,释放了机构改革带来的“红利”,为“双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受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肯定。

赋予“四色码”,靶向监管更精准

新区发展,面临新城建设与老城更新、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多重任务,面临创新企业与传统企业、生产经营与生活服务同时监管的突出特点。分级分类、分区分时,监管才能有的放矢。江北新区汇聚全量涉企数据,对每个市场主体自动分析归类,精准“画像”、建立模型。

一般行业,按照证照情况、投诉举报、案件信息等5项指标评定分级。重点行业,分别制定信用评价标准、细化数据分析指标。比如,食品安全领域,设置环境卫生、证照公示、投诉举报等8类27项指标分值;特种设备安全领域,聚焦7大类特种设备和15项关键环节指标设置评分标准。在此基础上,将监管对象划分为四个风险等级,赋予红橙黄蓝“四色码”, 便于直观识别。

目前,江北新区完成9万余户市场主体的分级、分区、分类赋码。其中,食品销售经营者7704户,“红标”715户;涉危化品企业139家,“红标”11家。

根据企业信用等级和类别,江北新区积极探索开展四级差异化监管。对一级守法诚信企业减少检查频次,对二级异常企业适度开展定向抽查,对三级轻微违法失信企业一般检查事项按5%比例抽查,对四级高危企业开展全覆盖现场检查。

擦亮“千里眼”,非现场监管更有力

新机构组建之初,既需要职能、队伍、机制深度融合,还需要信息系统高效整合。江北新区市场监管局坚持“新老兼顾”“破立并举”,对内承接整合原工商、质监、食药监的52个信息系统,对外汇总聚合市场监管、商务、城市管理等4个单位9类数据源、4886个监管设备。

监管数据从“星罗棋布”向“百川入海”跨越,信息系统从“零散孤立”向“通经活脉”升级,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体系应运而生。

有了“千里眼”,监管效能显著提升。通过实时调阅现场监控终端,立体查看重点区域,对违规行为及时留痕;使用远程交互设备与企业进行可视化联络,完成指定事项检查。以往2人1小时实地检查1家市场,现在1人五六分钟就能在线监管到位。

如何有效避免重复检查的“多头扰”、现场检查的“进门扰”?江北新区创建非现场监管抽查子库,科学制定抽查计划,通过查看企业“四色码”、视频信息、智能预警等数据,实现“不进门查多项事”。平台上线以来,已累计开展“不进门”非现场检查800余次,让市场主体安心发展。

打造“辅助脑”,风险预警更及时

江北新区加大监管数据深度分析,推动风险排查更深入、预警机制更灵敏、监管执法更有力,做到关口前移、抓早抓小。

数据联动“自动管”。自动提醒企业日常经营中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等到期时间,自动提示整改农贸市场溢摊占道等不规范行为。今年以来,系统监测证照(从业人员健康证)到期数据2040条,提示管理违规行为4801条次。

智能识别“辅助管”。对已接入一体化平台的视频信息统一建模分析,已自动识别1312台电梯人为遮挡梯门、25家农贸市场垃圾桶无盖等场景,及时督促企业整改。

紧盯高危“定向管”。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实行全方位数据监测和信息比对筛查,开展风险监测。对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特种设备超期未检等提前30天自动提醒。今年以来,累计识别到期预警725条,处置涉危废特种设备寿命到期预警38条。

伸展“神经元”,多方联动更高效

江北新区凝聚各方力量,完善监管体系、提升工作效能、共建良好市场环境。将全区划分为930个综合网格和110个专属网格,运用5G技术对网格员“并联管理”。网格员承担食品安全“吹哨人”,街道分局重点处置投诉举报、消费纠纷等专业技术问题,区局负责全区数据的指令分派、多元联动。“网格”与“网络”叠加,有效解决“人少事多”矛盾。

监管执法,取证、固证是关键环节。通过AI识别系统对农贸市场“三防三白”等违规行为自动识别、抓拍取证,监管人员实时固定证据,显著提升执法效能。目前,江北新区食品案件固证时间由3小时缩短至1小时,广告案件固证时间由1小时缩短至半小时以内。

在江北新区,许多餐厅张贴了“文明餐桌行动”宣传单,消费者可扫码参与监督,企业可直接反馈情况,监管平台增加投诉举报分析、大众评议、社情舆情收集等功能,建立起“政府+企业+消费者”的信息实时交互和快速反馈处置机制。目前,平台已收集大众评议、社情舆情信息12690条,回应社会诉求3211条次,“区局主管、街道助管、网格协管、企业自管”的新型监管格局更加成熟定型。(黄伟)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珂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