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经典园”

新华财经杭州9月2日电(记者吕昂)大运河(杭州段)连通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通江达海、承古开今,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巨大的文化魅力。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具体行动,也是以公园管理模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有力探索。日前,《杭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发布并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杭州提出,将突出京杭运河南起点、“人间天堂”、南宋古都等独特优势,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和“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的发展导向,努力把杭州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古今交融、中国风范、杭州体验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经典园”、中国大运河文化核心展示窗,把大运河(杭州段)打造成中国大运河最美段。

保护优先、文化为魂 探索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杭州路径”

“大运河哺育了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等灿烂文化,同时具备生态、航运功能,为杭州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杭州市运河综保中心负责人表示,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让历史说话、让遗产说话、让文化说话,努力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首先要坚持“保护优先”。根据建设方案,杭州提出,要把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首要任务,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的要求,落实最少干预、分类保护、预防在先、活态传承等保护理念,最大程度保持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其次要坚持“文化为魂”。杭州将把大运河传统文化精神传承与时代精神注入结合起来,展示大运河(杭州段)历史深厚、韵味独特的古都人文魅力,讲好大运河“杭州故事”,全面提升杭州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吸引力。

同时,杭州将坚持“生态为基”“融合为要”原则。一方面,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大运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共建共保,推动大运河与“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完善运河水系,美化沿河景观,建设“湿地水城”,让大运河更加清新美丽,让沿岸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另一方面,杭州将把大运河的文化属性和综合功能统筹起来,推进大运河(杭州段)全流域“河岸文旅人”融合发展。立足大运河(杭州段)地域、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实行差别化政策措施,有主有次,探索创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杭州路径。

根据建设目标,到2023年,大运河(杭州段)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大运河遗产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将建成1个国家层面的标志性项目、10个大运河文化核心展示园区。到2025年,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和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沿线八个城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3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0%。

优化空间布局 串联大运河文化资源

杭州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如何打造“经典园”、成为大运河“最美段”,空间布局是关键。根据建设方案,杭州将依托大运河骨干河道,立足大运河文化资源,着力构建“一轴两翼串四区,十园多点联多线”的杭州市大运河文化公园空间格局。

“一轴”即大运河文化发展轴。跨越钱塘江南北两岸、串联京杭运河(杭州段)与浙东运河(杭州段),打造兼具景观、游憩、生态、交通等多种功能的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发展轴;“两翼”即“诗画江南·水乡古镇”为特色的江南运河文化发展翼和“通江达海·数字传承”为特色的浙东运河文化发展翼;“四区”为重点建设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等四大功能区。

“十园”为镶嵌在南北两翼上的十个核心展示园,分别为塘栖江南运河名镇核心展示园、拱宸桥运河文化群落核心展示园、上塘古韵寻踪核心展示园、余杭塘水乡粮仓核心展示园、武林运河繁华商旅核心展示园、南宋临安城文化核心展示园、江河汇现代运河核心展示园、浙东诗路启程核心展示园、浙东运河复兴核心展示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核心展示园;“多点”为大运河两岸布局分散但具有特殊文化意义和体验价值的主题展示点;“多线”为串联打造水上游线、岸上游线、主题游线、跨省游轮线等运河经典文化旅游线路。

去年12月31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项目群集中开工。例如,京杭大运河博物院项目定位为体验型博物馆和高品质文旅目的地,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建筑方案由普利兹克奖得主设计。其设计灵感源于大运河水道,展览空间悬停于距地13.5米的空中,建筑的玻璃立面与运河水波交相辉映。上部的空中花园和下部的城市广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空间,环形的博物馆和山形的文化交流中心相得益彰,将成为杭州市的公共文化客厅和文化地标。项目计划于2023年底试运营。

又如位于拱宸桥畔的小河公园项目,紧邻京杭大运河,将深入发掘大运河和工业遗存文化,建成后将贯通运河两岸游步道,成为运河水上旅游产业的重要节点,力争打造成为历史与现实交汇、自然与人文交融、产业与城市共兴的城市文化地标公园。项目计划于2022年亚运会前完工并对外开放。

根据方案,杭州将设立相关专项资金、基金,加强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支持,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捐赠等方式参与筹措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相关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同时,还将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的知识产权保护。

文旅融合、多元推广 把“大运河IP”做深做透

西湖、大运河、良渚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交相辉映,已然成为杭州闪耀世界的“金名片”。在杭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看来,这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虽然都和水沾边,但功能定位不一样,如何有效整合、错位发展、文旅融合,是助力杭州打造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需要关注的焦点。

如果说西湖是高雅文化、西溪是野趣文化,那么运河就是市井文化,一个包含浓厚的市民生活和商业文化的场所。横店集团资深顾问殷旭认为,大运河核心文旅可坚持“名人、烟火气、航运”三条主线,譬如采用葡萄藤式游览路线,让游客可以随着主线一路逛,也可以随时在支线随心游览,深入感受大运河畔的市井文化。

多位专家表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突出大运河“活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特征,要突出地标性,充分运用拱宸桥、武林门码头、运河治理模式等典型标志,让外国人看了很“中国”,中国人看了很“杭州”。

在业界看来,目前大运河杭州段“文旅IP”的塑造力还有待提升,需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方式来为大运河“讲故事”。例如在大运河的宣传推广中,可以摒弃常规手段,采用游戏、音乐与产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方位推广,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

“在不断强化大运河古文化符号的同时,要让创意文化和新产业在大运河汇集,成为新青年、新文化的聚集地。”浙江大学旅游系副教授周永广等专家表示,大运河无论是做旅游产品还是文化产品,“做深做透”是唯一的方向。只有高质量统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高标准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全面提升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文化品质,才能让千年运河文化继续绽放光芒。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南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