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新片区探索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 

新华财经上海9月7日电(记者杨有宗)国务院3日对外发布《关于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在开展贸易进口创新、提升投资便利度、推进开放通道建设等方面出台19项具体举措。作为我国自贸区的典型代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在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等方面进行较多探索,对于国内其他自贸区将若干措施落地,并进行下一步改革创新探索有较大借鉴意义。

搭建制度型开放体系框架 打造服务新发展格局高地

此次出台的若干措施,具有提升贸易便利度和投资便利度等特点。设立两年多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港和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着力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投资自由方面,推动金融等领域进一步开放,全国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商业理财公司、首家外商独资的金融科技公司落户;在全国率先试点强化竞争政策;率先探索国际化商事纠纷解决方式,启动金融法治试验区建设。

——贸易自由方面,设立全国唯一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构建全新的"六特"(特殊申报模式、特殊贸易管制、特殊区内管理、特殊统计制度、特殊信息化管理、特殊协同管理)海关监管模式,成立离岸贸易监测中心、服务中心和创新发展研究基地,上线离岸贸易与国际金融服务平台。国内首单跨关区国际中转集拼、首单国际铜保税标准仓单质押融资、首单飞机船舶跨境租赁、首单境外仓单离岸转手买卖等创新业务相继落地。

——资金自由方面,在全国率先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户,率先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一次性外债登记、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等试点。

——运输自由方面,出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国际船舶登记管理规定》,目前已完成10艘船舶登记注册。完善多式联运和集疏运体系,设立洋山国际中转集拼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东北亚空箱交换中心,开展沪浙跨港区跨关区国际航行船舶供油试点,完成全球首次5G+AI智能化港区作业,设立全国首个异地缴纳社保的外资船舶管理公司和首个外资船员劳务外派公司。

——人员从业自由方面,率先探索电子口岸签证,推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外籍人才长期及永久居留政策,放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条件限制,开设工作和居留许可"单一窗口",实行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备案、开放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等政策。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说,随着投资开放度和便利化的进一步扩大和优化,临港新片区已经逐步成为吸引外资的新高地;随着新型国际贸易功能的进一步拓展,临港新片区逐步成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地标;随着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进一步试点,临港新片区逐步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加速器。

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提升区域治理效能

最新发布的若干措施提出,开展贸易进口创新,支持自贸试验区所在地培育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释放新型贸易方式潜力,支持自贸试验区发展离岸贸易。

若干措施提出,推进“两头在外”保税维修业务,支持自贸试验区内企业按照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开展保税维修业务。

以临港新片区为例,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和上海海关支持下,临港新片区发布了《关于支持在综合保税区内开展维修业务的实施办法》,大力支持洋山特殊综保区内企业打造检测维修中心,业务已涵盖飞机船舶设备维修等综合性全球检测维修。

对于临港新片区下一步贸易自由发展方向,申卫华解读说,“争取增值电信、医疗、文化等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对接高标准投资贸易协定,推进投资、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改革开放。”

在金融创新方面,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李军说,支持临港新片区未来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打造跨境资产管理示范区,推动新片区成为我国金融高水平开放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桥头堡。积极发展基于实体经济所需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为外资企业以及"走出去"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离岸金融服务。

“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上海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抓手,对持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李军说。

目前,离岸贸易已在上海外高桥港综合保税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等发展起来,有不少企业在境外组织生产,如到柬埔寨、越南等地生产并出口到欧美,这些企业非常希望能够在上海得到相应的离岸金融服务。

李军说,创新开展人民币离岸交易可以满足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对于离岸金融服务的需求。同时,高水平制度开放也可以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若干措施提出,探索司法对贸易投资便利的保障功能。完善仲裁司法审查,明确对境外仲裁机构在自贸试验区设立的仲裁业务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进行司法审查所涉及的法律适用问题。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说,临港新片区未来将强化竞争政策试点,完善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机制,建立重大政策措施会审制度,试点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积极引进境外知名仲裁机构,打造法律服务集聚区。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