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深耕创新“苗圃”  打造“绿色自贸”

新华财经合肥9月8日电(记者王菲 何曦悦)自贸试验区是服务国家开放发展战略、打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重大平台。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安徽省蚌埠市聚焦打造“绿色自贸”,精心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制度创新“苗圃”,推动科技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拓展低碳发展新格局。

播撒“科创”良种

可卷曲的柔性玻璃、薄如蝉翼的超薄玻璃、可以持续发电的玻璃……走进位于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的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仿佛打开了一本玻璃百科全书,一片片小小的玻璃在“黑科技”的加持下,呈现出千般变化。

立足本地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蚌埠瞄准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播撒“科创良种”,激活发展新动能。

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实验室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绿色低碳目标,大力开展科研攻关,陆续攻克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8.5代TFT-LCD玻璃基板、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铜铟镓硒发电玻璃、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等前沿技术。依托当地日益完善的科研与产业融合机制,这些先进技术快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形成产业化。

针对硅基、生物基等绿色产业的共性技术难题,蚌埠市通过“揭榜挂帅”引入知名科研机构加大攻关力度。同时,对企业主体采取“二八”原则进行扶持:即研发阶段政府出80%,企业出20%,降低企业研发成本;项目投产阶段企业出80%,政府出20%,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政产学研用金”合作新模式。

“自贸试验区承担着重大使命。对于蚌埠这样一个中部内陆城市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管委会副主任蒋纹说。

“蚌埠市设立产业创新联合攻关资金,每年安排不少于5500万元的科研经费,为大院大所攻克产业技术难题提供保障。”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管委会改革创新局副局长袁法春说。

通过“平台共建、需求共征、项目共施”的校地合作新模式,蚌埠市组织大院大所专家团队走访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把脉”,一批高水平联合攻关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针对市场上显示终端产品柔性可折叠发展趋势对关键材料的需求,加快‘高强玻璃-极薄薄化-高精度后加工’的全国产化UTG产业链布局,目前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产线已经具备投产条件,正在与相关下游企业合作,加速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王伟说,集团不断拓展玻璃产业链条,孵化光伏材料相关企业15家,实现“材料—装备—产业—应用”的全创新链发展,做大做强硅基制造业。

2020年,蚌埠市企业与大院大所合作项目89个,吸纳、输出技术合同额超过60亿元,为区域经济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深耕创新“苗圃”

“改革进入深水区,往往面对的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袁法春说,突破改革障碍,建设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需要转变理念、“精耕细作”培育创新“苗圃”。

内陆区域性对外贸易大通道建设、错币种提款、经常项下优化单证审核国际结汇、个性化保险服务保障高风险研发、“禁塑”长效机制试点、以生物基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蚌埠市对标国际先进规则,结合地方发展的痛点难点,加快探索一批具有蚌埠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制度。同时,持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在改革实践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自贸试验区建设助力丰原集团加快‘走出去’步伐,我们计划到‘十四五’末,在匈牙利布局50万吨/年聚乳酸项目,南美布局500万吨/年聚乳酸项目,通过核心技术和成套生物设备输出,带动国际产能合作。”丰原集团副总经理陈礼平说。

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蚌埠持续深化完善“禁塑”长效机制试点,将生物基新材料制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目录,通过政策引导快递物流等企业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替代塑料包装,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同时,鼓励支持生物基新材料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并购境外生物基新材料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加快融入全球生物基新材料创新网络。

聚焦创新联动发展,蚌埠市积极推动联动创新区和发展辐射区建设。沿淮河生态经济带通道布局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东西向发展轴,依托沿淮快速铁路、蚌淮高速公路、G345等交通干道,向东延伸经淮上区(沫河口工业园)再连接五河经济开发区,向西经蚌埠工业园,延伸至怀远龙亢经济开发区,形成“一核两翼”的发展格局。

拓展开放发展新格局

物流大通道是开放的基础。蚌埠市加速建设、优化蚌埠民用机场、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路网和出海航道,推动蚌埠片区与上海、南京、合肥等地的空港、陆港、信息港的有效衔接,通过拉长长板、锻造新板、补齐短板,打开通江达海的对外开放全新格局。

位于蚌埠自贸片区的安徽凤凰滤清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外向型企业,产品60%出口到欧洲、日本以及澳大利亚。

“目前的出口订单已经排到了11月份。今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40%。”公司总经理陈登宇告诉记者,企业刚从东莞搬迁到蚌埠市时,最担心的就是出口问题。

令陈登宇欣慰的是,蚌埠市主动征询企业建议,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通关便利性越来越好。

聚焦创新联动发展,蚌埠市积极加入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蚌埠片区与浙江金义片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创新联动、产业联动、贸易联动、品牌联动、人才联动、金融联动。

陈登宇告诉记者,由于业务发展较快,这几年公司累计在蚌埠市投资6亿元,先后扩建了4个厂区。借助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东风,下一步公司还将继续优化完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布局。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蚌埠市进出口总额13.8亿美元,同比增长68%。

“目前我们有3名干部到上海临港新片区跟班学习,1名干部在浙江金义片区挂职锻炼,后续还将安排干部到其他自贸片区交流挂职锻炼。”蒋纹说,通过建立常态化的人才交流培养机制,蚌埠片区将从理念和思想上全方位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