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建设不断“赶超”的锡山之路——对话无锡市锡山区委书记周文栋

新华财经南京9月13日电 (陈希希 殷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核心关键词之一。城市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要义所在。

中国的现代化城市正经历增长方式、空间形态、发展模式等方面的深刻转变,尤其是从只注重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向注重城市特色和品牌转变,城市发展目标也从单一经济指标向“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功能转变。

从“华夏第一县”到“无锡靓丽东大门”,从撤市建区伊始到现在的20年,无锡市锡山区坚持发掘和发扬城市特色和品牌,在现代化城市建设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模式。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在这个关键之年,锡山给出现代化城市建设考题的明确答案:加快建设产业升级引领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生态人文宜居区。就此,中国经济信息社分析师与锡山区委书记周文栋展开对话,谈谈锡山是如何立足城市基础特色优势制作出一个又一个“好剧本”的。

锡山区锡东新城核心区

——一座新城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认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的未来。专家指出,现代化城市应该具备六大标志: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和高度的物质文明、完善配套和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丰富的城市文化、高水平的城市科学管理,以及精神文明和高素质的城市人口。

从“有县无城”到启动锡东新城建设,再到完成“一年成名、三年成形、十年成城”目标,成为无锡联系京沪、辐射周边的重要门户,锡山正在努力打造现代化城市样本。

中经社分析师:锡山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路径是怎样的?

周文栋:锡山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再向更高城市发展的过程。

原来的锡山县“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没有主城区,空间格局上更像是一个个村镇的组合体,是一个弥散型城市。撤县设区后,实现生产生活资源要素集聚,加快城市化步伐成为锡山不断追求的目标。

从生产力水平上看,20年来锡山先后提出“千亿锡山”“经济、区域、社会三大发展转型”“六个更加”“跃升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性发展目标和理念思路,始终坚持抬高标杆,攀高比强,追求经济总量赶超。2020年全区GDP达到975.38亿元,是建区时的7.93倍,在无锡市的占比由2005年的6.6%提高到7.9%;规上工业总产值是建区时的10.8倍,在无锡市的占比由2005年的7.8%提高到8.4%,主要经济指标对无锡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在经济不断增速的同时,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从建区时没有一家上市企业,销售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也只有21家,到2020年上市企业达13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85家,其中中国民营企业、中国制造业双500强企业4家,市级总部企业14家(全市第一),锡山工业经济实力与其他城区的差距正不断缩小,尤其是新兴产业领域,已呈现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基础设施方面,锡山建成以2条高速5条国省干线为核心、5横8纵高等级公路为支撑的路网体系,特别是京沪高铁无锡东站建成运营,使锡山成功融入上海、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不仅使无锡“东大门”的区位优势得以落到实处,更对锡东新城的建设提供了基础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配套支撑。

在其他现代化城市的标志性因素方面,锡山的发展也有目共睹。如锡山把良好生态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PM2.5相比2013年(开始有监测数据)下降了53.3%,获评无锡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连续五年位列无锡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第一等次,生态文明成为锡山的靓丽“名片”。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43元,为建区时的6.8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724元,是2005年(开始统计)的3.86倍。

正是鉴于此,锡山“聚”人的本领也越来越强。户籍人口数量由2005年的38.76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48.65万人,常住人口数量由2005年的47.75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88.24万人,锡东新城更是在近三年累计引进本科及以上人才4000余人。

锡山区锡东新城映月湖公园

中经社分析师:作为锡山主城区的锡东新城,可以说是一张白纸起步。它的崛起是遵循了什么样的建设思路?

周文栋:锡山立足无锡“东大门”的区位优势,借京沪高铁在安镇设站(无锡东站)的东风,启动建设锡东新城,聚力打造城市内核。

结合当时锡山的发展现状和城市面貌,因站而建的锡东新城坚定选择先建城、后兴产、再聚人的城市化建设道路,不着急引进产业、建筑工厂,着力先完善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配套,再推动高层次产业、新业态模式导入,进而吸引各类人才及创新资源集聚。这一路径从现在看,无疑是正确的。

锡东新城的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20%以上增幅,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区比重从启动时的7.92%升至2020年的18.5%;建成商务楼宇33万平方米,建成锡东高中、天一实验、协和双语国际学校等学校10所,形成了高铁与地铁无缝对接、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快速沟通的一体化区域性交通枢纽;打造了九里河湿地公园、映月湖中央公园、九里河风光带、胶阳路景观带“两园两带”生态体系。

最难得的是,以锡东新城为核心,锡山积极推进羊尖、鹅湖、锡北、东港等新市镇建设,推动各镇(街道)片区协调联动,逐步形成“轴带引领、一核多心、组团发展”的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城市空间肌理,呈现放射状、分层级、组团化发展新格局,为锡山往更高城市形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两大核心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前人没有干过的崭新事业。中国开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给人类带来了新希望。中国的大中小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也结合自身特色与定位采取了多种不同的路径,并殊途同归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对于曾蝉联三届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首、荣膺“华夏第一县”称号的锡山,于新时代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无疑需要不断探索路径、建立机制、积累经验。

建区时,锡山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排在无锡的末位,而到2020年,锡山GDP增速达5%,高于无锡市1.3个百分点,营商环境评价排名列江苏城区第一,成为无锡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在周文栋看来,这与创新驱动和产业主导两个核心密不可分。

锡山区车联网小镇展示中心

中经社分析师:锡山经济迅速崛起,有哪些经验可循?

周文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锚定了创新驱动与产业主导两大核心。锡山工业经济最早脱胎于乡镇企业,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总体呈现经济体量大但竞争力不强的局面。因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重中之重,而科技创新是核心动力引擎。

今年,锡山制定发布了“1+4”政策体系,包括1个总纲、两个实施意见、2个保障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产业集群+特色专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之路和“一廊两区、双核多点”的创新发展格局。

我们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长三角区域产业布局分析,提出集聚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材料、人工智能四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电动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四大优势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一批特色专业园区作为发展主阵地。

特色专业园区,一是强调特色,即体现产业链化的集聚。聚焦产业细分领域,通过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有力促进供应链变短、协同创新能力变强,构建更加健全的产业生态。这也有助于形成区域产业地标,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特色园区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锡山项目引进及产业进展不断增加,目前已从最早规划时的16个增至19个。

二是强调专业化。当前产业链分工非常细化,必须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为此,我们提出一个特色专业园区要坚持一个产业、一份规划、一个园区、一支队伍、一套政策、一只基金“六个一”协同发力。特别是要建设一支真正懂产业的专业队伍,才能真正把园区建起来、服务好。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再引进一个科研机构,更加系统化。

这是方向上的,落脚于实际工作中,主要是做好重大项目招引和推动老企业焕新。今年锡山开展的“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要在重大项目引进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市级要求引进1个50亿以上项目、5个10亿以上项目的目标上,自加压力、抬高标准,提出确保引进1个百亿以上项目、2个50亿以上项目、20个10亿以上项目,加速带动产业发展能级提升。

在激发传统企业生命活力方面,锡山以市场化手段“挤、帮、扶”倒逼企业转型或退出,加快落后产能腾退,基于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将企业分为ABCD四类,采取金融税收优惠、用水用电价格差别化设定等市场化手段,把D类企业“挤上去”或“挤出去”;同时不断加大企业技改扶持力度,帮助企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加快转型升级,发挥更大作用。

中经社分析师: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纵深推进,“两区六市”明确将共建环太湖科创圈,这又将为锡山构建“一廊两区、双核多点”的创新发展格局带来哪些机遇?作为无锡“东大门”,锡山将如何融入国家多个重要战略?

周文栋:从无锡提出打造太湖湾科创带到上升为长三角区域战略,两区六市签署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一方面是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具体实践,另一方面也说明科技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

锡山是无锡的“东大门”,全市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桥头堡”,长三角一体化及环太湖科技创新圈的推进,对于锡山创新发展,乃至全区发展而言,是最大变量。

这主要体现在,通过承接资源辐射带来人才、项目集聚,产业协同推进带来产业发展层次提高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加速,交通互通互联带来全方位区域合作交流便利,生态共护共保带来城市品牌美誉度、吸引力提升等等。

在一系列“变量”机遇下,我们思考锡山“向东”发展,已不完全是做大做强无锡东部力量,而是要向东融合发展,在融合发展基础上继续向东,始终把自己立于无锡整个城市向东融入主阵地的格局上奋发作为。

科技创新是锡山主动作为中的重要一环,构建“一廊两区、双核多点”的创新发展格局的目的也在于此。

未来,锡山将沿锡沪路(无锡至上海)串起一条科创走廊;建设高铁TBD,提高无锡东站的区域性铁路枢纽地位;建设宛山湖科技城,呼应融入环太湖科创圈,力争打造成长三角重要创新策源地、长三角一流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从具体发展看,锡山与上海不接壤,承接上海资源辐射,首先要和苏州衔接好,重点打通一批连接苏州的“断头路”,形成内畅外连的交通路网体系;在“四新四强”产业领域主动融入,深度参与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设立总规模75亿元的锡山产业投资母基金、总规模5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为科创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及重大科创平台,推动“沪锡协同创新中心”等载体平台建设,支持锡东新城商务区在上海探索创新飞地合作模式等。

中经社经济师: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锡山的现代化发展秘诀,你觉得是什么?

周文栋:我觉得这个词是“赶超”。我们一直在全市、全省、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寻找标兵,缩小差距、弥补不足,团结拼搏、锐意进取成就了现在的锡山,但我们深知当前还处在追赶的位置上,没有任何骄傲的资本,未来仍需用好考核指挥棒,以持续“赶超”的姿态抓工作、促发展,只是我们的标兵离我们已不再遥远。

——三区蓝图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的现代化阶段性目标。而对于锡山,“三区蓝图”构建了其位于新起点上的现代化建设图景。

锡山区锡北镇斗山村彩虹步道

中经社分析师:“十四五”,锡山明确了打造“无锡靓丽东大门、品质活力新锡山”的总目标,加快建设产业升级引领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生态人文宜居区的“三区蓝图”。应如何展开这幅蓝图?

周文栋:简单而言就是要实现“超、高、美”。扩大经济总量立足“超”。“十四五”期间,锡山GDP年度增幅要高于无锡市平均增幅1个百分点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度增幅高于无锡市平均增幅1.5个百分点以上,早日形成“千亿平台、百亿增量”。

2020年,锡山GDP已经达到975.38亿元,“十四五”期间完成“千亿平台”目标已不遥远。但实现百亿增量,这就要求始终保持7%-8%的经济增速,存在较大压力。不过,从目前发展态势看,我们有信心。从今年上半年的数字就可以看出:GDP同比增长15.5%,高于无锡市平均1.8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6.1%,增幅高于无锡市平均6.2个百分点。

提升发展质量突出“高”。这是基于无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提出的,“十四五”锡山将进一步强调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性、带动性,将创新作为发展主动力。到“十四五”末,高新技术企业要超过1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

展示城乡形象体现“美”。这个美是统筹协调的,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城市更像城市,充满现代化韵味,农村更像农村,展现江南水乡特色。“十四五”我们提出,城市建设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要体现汇聚共享、高效智能、低碳韧性、个性魅力。

中经社分析师:你畅想的现代化锡山应该是什么样的?

周文栋:现代化城市建设应该是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也应该是创新驱动开放协调发展的,是高质量、高品质、高效能的。但从形态来看,我认为应该是“融合”的。

“融合”体现的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支撑,特别是当科技创新成为重要动力源时,需要强大的城市功能作为配套,满足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生活需求,由此才能形成各类高端要素资源集聚,进而推动产业科技更好发展、城市建设更加完善。

比如,锡山提出的“三区蓝图”里,就包括产城融合示范区。锡山目标成为展现无锡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窗口,窗口代表着示范、引领。当前锡山城市现代化道路已从原来“城→产→人”的建设路径,进入到“人→产→城”的新发展阶段。站在现代化新征程起点上,要实现目标,想达到“融合”状态,最关键的是做好两件事。

一是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服务能级。城市功能包括政务服务功能、交通功能、文体功能、商务功能、消费功能、休闲功能等,城市形象则要求城市建设是绿色的、生态的、便利的、有活力的、有特色的。

未来三年,锡山将投资334.7亿元新建道路87条、新建高速1条;完成全区176个老旧小区改造;投资35亿元新建天一中学宛山湖分校、东北塘中学等学校工程31个;投资23.3亿元新建、改扩建医疗机构11家;新改建公园22个;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农业旅游观光带……力争到2025年,全区PM2.5年均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5%以上,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稳定保持在100%。

二是结合城市基础、城市特色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如果把高质量发展比作一出好戏,那么基于城市基础与特色的产业规划就是剧本,企业、研究机构等则是演员。

立足城市基础特色优势制作一个好剧本是上演好戏的首要前提。锡山正在打造国家级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的核心示范区、无锡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示范城市的试点核心区,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好剧本,才能陆续吸引上海交大绿色动力研究院、博世智能网联科技有限公司、东软集团等一批高品质“演员”共同演绎。这样的好剧本锡山仍有很多,未来仍需用心发现、精心经营,为现代化锡山增添高质量色彩。



编辑:郭睿思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