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积极探索传统能源区低碳发展之路

新华财经西安9月17日电(记者雷肖霄)陕西省榆林市具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倚能重能”是榆林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以榆林市为代表的能源经济对陕西省经济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如今,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榆林正积极推动能源结构升级,布局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产业,使其与传统煤化工产业形成耦合;探索先进降碳技术,促进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加速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积极践行低碳发展

榆林具有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化石能源资源,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资源,绿色化、产业高端化、能源结构低碳化,正在成为这一地区新的发展趋势。

作为2017年国家批复的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现代煤化工长久以来一直是榆林的主导产业。面临现代煤化工高能耗、高排放的先天属性,如今榆林市主动探索,先行先试,多路径发展CCUS、氢能等降碳技术,促进煤炭清洁高效转换。 

6月25日,在榆林市神木市锦界工业园区内,年产15万吨的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CCS)正式投运,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与驱油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

“这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年11月正式开工,2021年1月安装建设完成,主要利用复合胺吸附性能将二氧化碳解析出来,最终制成液态二氧化碳,用于油田驱油。”国家能源集团锦界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文介绍,这套装备将对下一步推广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技术起到示范作用。

此外,2019年12月,榆林市政府还与中科院合作成立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等科研机构,推动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科研。“我们目前已陆续着手开展一些煤炭高效转换利用项目,这些项目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副院长卢振举说。

转型发展仍面临三大挑战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地方政府和企业正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然而对于传统能源地区,低碳之路仍然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面临二氧化碳排放的挑战。2020年,中国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现代煤化工行业将面临更加巨大的减排压力。据测算,煤间接液化制油、煤直接液化制油、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的吨产品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6.5吨、5.8吨、11.1吨和5.6吨。

能耗双降、碳减排之下,榆林经济发展转型的压力巨大。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说,不少规划上的项目面临拖延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已批准项目需要重新进行审批。不少专家认为,碳排放是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共通问题,煤炭碳多氢少的特性决定了煤制氢生产过程中煤炭消耗量较高、二氧化碳产生量较大且全部外排,煤化工产业的高碳属性短期内很难有效改变。

二是面临用水挑战。西北地区属于重度贫水地区,区域内水资源开发潜力有限,“煤水”矛盾仍旧突出。特别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来,水资源更显紧张,如今已成为刚性约束。

三是面临土地资源限制。土地指标是新能源发电项目落地的一大难题。受访人士表示,西北虽然地域辽阔,但多数土地在植树造林时已被认定为林地,根据相关要求,林地不能用于建设项目,这就使得可以用于发展新能源项目的土地少之又少。

与此同时,土地价格不断升高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祖祖辈辈没利用过的荒地,一旦被征用,就坐地要价,租金年年攀升。”一新能源企业负责人说,土地等非技术成本的一路上涨,反而削减了近年来技术成本降低的价格优势。

推动降碳技术发展需分类施策

双碳目标下,以现代煤化工为产业基础的榆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基层期盼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分类施策,促进政策切实有效落地,并积极鼓励创新降碳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世昌建议,应坚持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方法研究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基层认为,国家发改委曾给各省下达过能耗双控的奖励目标,比如陕西省“十四五”期间的能耗强度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下降13.5%,超过激励目标15%,便不再对能耗总量进行考核,但目前尚未看到这一政策在市级、区级、甚至企业级层面的落地细则。同时,一些受访人士认为,当前主要依托企业自发创新的力量,难以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从业者希望由国家部委牵头协调,建立行业低碳创新联盟,组织国内一流的专家团队,集中攻克降碳技术瓶颈。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胡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