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佳琦:食物损失和浪费测算仍面临挑战

新华财经北京9月18日电(丁正威)在日前召开的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独立对话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佳琦博士认为,食物损失与浪费在过去十年间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过去十年,全球和中国的食物损失和浪费测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挑战依然存在。

首先,对食物损失与浪费的概念界定与认知不一致。许多国家、地区、企业及其他实体,还有消费者对于“食物损失和浪费”的理解大相径庭,既没有一套相互一致的定义,也未建立报告框架。2016年,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7家单位联合发布《食物损失和浪费的会计和报告准则手册》,可应用于所有类型的实体,内容涉及对不同范围、食物供应链上不同环节、不同数据采集方法的指导。这一份手册旨在消除大家对理解上的鸿沟。但目前来看,该手册仍需进一步推广,被更多实体知晓、参考使用。

其次,一手数据的缺乏影响国家与区域食物损失和浪费的评估准确性。从全球范围看,目前全球积累汇报的食物损失和浪费数据中有60%是在过去10年内发布的。

黄佳琦认为,只有通过大量采集一手数据,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校准参数,最终形成比较准确的国家与区域层面的食物损失与浪费数据。然而,从全球公布的食物损失和浪费文献来看,只有20%的研究采用直接法获得一手数据,绝大部分采用间接法。因此,需要更多的一手数据以准确评估食物损失浪费状况。

第三,绝大多数的食物损失和浪费数据来自高收入国家,发展中国家数据严重不足。对中国来说,食物损失和浪费的数据存在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从食物品种来看,中国主要的研究偏向于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而对于损失和浪费率比较高的水果、蔬菜研究不足,对肉类、油料及豆类、水产品、奶类等营养价值较高的产品研究也严重缺乏。二是从食物供应链环节来看,加工、流通、零售、消费环节数据缺乏。三是从研究数据来源来看,主要依赖于学者自己组织的调研,或依赖宏观二手数据做的建模评估,没有行业数据提供支持。

黄佳琦认为,为了有效减少我国的食物损失和浪费,首先需要对整个食物系统的损失和浪费有全貌、客观的了解和测算,需要构建全供应链的监测评估系统:一是将食物损失和浪费的测算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顶层设计。考虑到各类食物、食物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各类主体,建立和使用规范化的方法和定义,以便相同环节内部比较,以及不同环节之间的衔接。二是只有动员整个食物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实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建立定期监测、上报制度,才有可能自下而上地实现具有区域、行业、阶段代表性的食物损失和浪费数据。三是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食物损失和浪费的测算与评估方法,分享中国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的重要举措,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编辑:李倩倩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李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