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532”战略回应时代命题


新华财经北京9月23日电(吴琼 贾璐)从“幸福树”到“明星城”,再到确立“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过去五年,常州的发展目标一脉相承,发展理念一以贯之,发展步伐始终坚定。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期,建设怎样的常州、怎样建设常州成为发展新命题。瞄准新定位,常州明确了“532”发展战略,积聚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创新爆发力,提升长三角中轴枢纽的综合能级,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再出发。

创新不已,积聚国际化智造名城爆发力

去年6月,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挂牌交易,成为常州第一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截至目前,这家企业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战略布局,22次刷新和创造了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的世界纪录。

过去五年,常州全力以赴抓创新、抓环境、抓项目,推动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地区生产总值跨过两个千亿元台阶,达7805亿元,位列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18位;工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上市企业7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47.8%;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瞄准更高能级,常州将“十四五”地区生产总值目标定为突破1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目标达到3.5%,继续明确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创新之力,源于优良生态。今年上半年,5平方公里的“创新之核”科教城已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96项,并与全市所有辖市区、省级以上开发区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初步形成“创新研发在科教城、成果转化在开发区”新格局。

在常州,创新与产业密不可分。

“常州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韧性好、开放程度高。过去我们靠制造业赢得了‘工业明星城市’称号,未来仍然要靠产业重振雄风,再创城市辉煌。”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说。

截至目前,常州有“隐形冠军”企业200多家,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品牌已经打响。

加快壮大科教城创新之核,建好东部“科创走廊”,打造融入全国全球创新网络的前沿窗口;高标准建设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提升城市对高端创新要素,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壮大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加快打造创新中轴、产业中轴,常州正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创新举措,让创新创造成为龙城大地上的滚滚热潮。

把握机遇,提升长三角中轴枢纽综合能级

常泰长江大桥建成后,常州“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一座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串联苏南、浙北、皖南区域联动发展的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呼之欲出。

大交通构建大格局、引领大发展。

未来五年,常州将继续把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机遇,更加充分发挥交通的基础先导作用,共同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从区位优势的不断提升中抢抓机遇。

长三角的中轴枢纽城市也是绿色、美丽的,“教人不得不想她”。

过去五年,常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长江大保护,生态建设空前加强,沿江生态环境发生转折性变化,“环境美”的底色更加亮丽。与此同时,常州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文化广场、青果巷、环球港、东方盐湖城等文旅地标被更多游客“打卡”,环球恐龙城跻身全国十大热门景区。“常州,教我如何不想她”城市标识深入人心。

交通、创新、产业、生态、文旅共同构成了“532”战略的“五大中轴”,助力常州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休闲度假中心“三个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在现代化建设中促进共同富裕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过去五年,常州下大力气推进高铁新城建设、老城厢复兴、优质教育均等化等工作,在全省率先实现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均GDP跻身全国十强,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7:1,是全国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之一,位列2020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第11位。

建设怎样的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是“十四五”期间常州生动的城市画像。

怎样建设常州?“532”发展战略是实现500多万常州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途径。“五大中轴”、五轴联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搭建现代化建设的四梁八柱;“三个中心”、三心聚合,构筑起现代化建设的特色优势;“两个示范区”、系统布局,夯实现代化建设的底板支撑。

勇争一流、敢为人先,是常州人民的鲜明特质。城市如人,也要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有定位。

“今后五年,是常州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首个五年,是乘势而上、赢得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关键五年,实施‘532’发展战略,就是要锻长板、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陈金虎认为,常州的干部有担当、有能力、有情怀,企业家有眼光、能创业、创大业,产业工人肯钻研、懂技术、能吃苦,还有一支善于创新创造的人才队伍,这是实施“532”发展战略、成就未来大势的坚实依托。


编辑:张越男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