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的抚州探索

新华财经南昌9月24日电(王晶 崔璐)保护与利用农业种质资源是多地努力探索创新的一个重点。江西抚州近年来在守好种质资源、促进资源挖掘与利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受访人士提出,江西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还需进一步加快普查步伐,尽快摸清种质“家底”,加快构建分级分类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和保护机制,抢占种业科技创新制高点。

加大濒危特有资源保护力度

“外表像野茅草,谷芒似麦芒。这不起眼的东乡野生稻,却是水稻研究的宝贝。”站在抚州东乡野生稻原位保护区,东临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艾志亮介绍,这片有着抗旱、耐盐、耐冷、休眠、高产等原始基因的野生稻,有“植物大熊猫”之称。

从最初发现时的9个群落,到后来减少至3个群落,东乡野生稻的保护近年来越来越引起重视。继三个原位保护区建立之后,在江西省、抚州市共同努力下,一个系统性、专业化的野生稻资源保护体系正在形成。

“信息化技术保护,无人机自动巡航,开发数据平台搜集分析监测数据,与中国农科院、江西省农科院合作研发……随着项目经费、人才等资源集聚,东乡野生稻保护工作迎来新机遇。”东临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俊说。

除东乡野生稻等重大保种工程外,抚州市其他种质资源保种工作也取得较好进展。

赣东黑猪是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的地方品种之一。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赣东黑猪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从在深山里一步步、一户户探访,历经艰辛寻回猪种,到全面升级保种设施,与江西省农科院开展技术合作,保种场赣东黑猪目前存量达到147头。”抚州市农科所所长袁晓泉说。

与赣东黑猪相比,抚州乐安县的乐安花猪“前途命运”较乐观。乐安县引进艾格福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将乐安花猪的种质资源以生物样本的方式进行全部备份和保留。企业负责人蔡立群说,目前他们正筹划在乐安设立相关猪种与基因南方中心,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与院士工作站。

抚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谢润荣介绍,抚州市正加快构建保护体系与机制,将建立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提升、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省、市级保种场,对濒危种质资源品种实行抢救性保护等。

推动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

在被保护的同时,种质资源还承担了当地更多的期望:成为一张带动地方发展的新名片。

抚州东临新区计划筹建一所东乡野生稻科普馆,融入农耕文化,结合VR技术体验,系统地讲好野生稻的前世今生。

在《乐安花猪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2025年)》中,乐安县在提出建立花猪自然保护区、种猪扩繁场等措施的同时,还提出建设乐安花猪文化产业园,包括文化展示厅、休闲观光文化创意园等。

打开“农”门向产业融合转变的同时,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的落地,正助推抚州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格局之变。

去年,资溪县一项投资4亿元的白羽肉鸡祖代种鸡场项目开工。这一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羽肉鸡祖代种鸡饲养和父母代种鸡繁育基地。作为投资方,圣农集团历经多年研究取得突破,如今,他们将在资溪建设9个祖代种鸡场和1个祖代孵化场及行政管理中心,预计项目年销售收入可达2.56亿元,年度利润预计为1.425亿元。

作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宜黄县吸引20余家外地企业入驻,谢华安院士团队也在宜黄龙头企业成立院士工作站。通过国家制种大县财政奖励资金支持,宜黄县提高种子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宜黄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学勇说,种子企业在用地、融资、科技创新等方面与工业园区享受同等政策。

据了解,抚州将在南城县、宜黄县建立制种产业园。“以专业化的园区平台,让产业完善链条,形成规模,减少中间环节与成本,实现一体化运营。这是制种产业发展的新思路。”谢润荣说。

需进一步完善保护利用体系

去年8月,江西省出台《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全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一年来,政策推进与落地初见成效。如江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预计今年底可试运行,全面建成运行后,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能力可达10万份、离体材料保存能力将达2000份,可满足江西未来30年至50年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需求。

记者调研了解到,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面临人才缺乏、资金紧缺、保护机制仍待完善、种质资源“家底”亟待摸清等问题。对此,受访人士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江西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黎毛毛说,江西已完成27个县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受城镇化推进、属地保护困难等因素影响,一些种质资源可能消失,开展全面普查刻不容缓。江西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首席教授边建民提出,要对濒临灭绝的优质品种进行抢救性发掘和利用。

边建民同时认为,当前农作物育种正迎来以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因此,建议推动农作物分子育种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加强种业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始技术创新,抢占种业科技创新制高点。

“资金投入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难题。”抚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辛说,种质资源研究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种质的类别、濒危程度等不同,其研发投入需求与缺口也不同,省级、市级与基层可调度的资源也不同。吴辛建议,建立分级分类分层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机制。边建民建议,支持一批引领未来生物农业发展的大项目和农业人才项目,并给予长期资助;扶持优势企业改善科研育种条件,开展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建设,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

“缺少一支能落地生根的科学研究团队,缺乏精心指导我们的精干队伍。”提及东乡野生稻保护与研发的未来时,当地管理部门人员提出了关于人力资源的“两难”。业内相关人士建议,进一步激励研究人员与市场对接,激发研发主动性。同时,地方可依托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定向培养等方式,培养一批专门从事种质资源收集和保护的本科类或专科类人才。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程沥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