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深耕“专精特新”需应对四大不确定性

新华财经天津9月24日电(记者王宁)记者从日前在天津举办的2021年中国(天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上了解到,追求“专精特新”已成为我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专家表示,后疫情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不确定性中谋求创新发展将成为民营企业的常态,急需全社会营造更加公平、协同、精准、包容的营商环境。

民企高质量发展聚焦“专精特新”

“在信息化时代中,中国民营企业正在通过细节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安全化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天津庆达投资集团董事长孙太利认为,民营企业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关键在于做精做专自己的链条,通过整合来弥补自身不足。

记者从9月15日至17日举办的这个论坛上了解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力,正在让中国民营企业练就“独门秘籍”。上海民建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特聘顾问葛俊杰用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如‘元气森林’的‘80后’创立团队从做游戏跨界做饮料,将传统产品重新定义,创造出很大的发展空间。”

“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关键是要鼓励创新。为了让民营企业敢于创新、更好修炼“内功”,政府部门正在努力。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经培育三批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各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

天津正在大力实施“专精特新”梯度培育计划,将建立健全天津市“专精特新”种子企业、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开展政策支持、融资服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市场开拓、数字化赋能等方面的精准服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专精特新’将是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集饲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其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自身创新和政府扶持下,坚定走高质量发展路径,力争在市场中“杀出重围”。

创新发展面临四大不确定性

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成为与会人士关注的焦点。专家及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随着科技革命不断深入,万物互联时代来临,社会分工深刻调整,中小微企业迎来深度发展良机。但后疫情时代的挑战同时存在,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四大不确定性不容忽视。

一是自主创新的内外部挑战。作为国内电商产业蓬勃发展的践行者,浙江顺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郭洪安表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之路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能否与时俱进、提档升级是对民营企业自身的最大挑战,其中包括产品科技含量升级的挑战、绿色环保和健康生态的挑战、大数据和互联网经济的挑战、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挑战等;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增长,知识产权侵权案例越来越多,急需政企联手开展网络打假等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合作与探索,打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生态圈”。

二是融资环境中的结构性难题。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蔡玉胜认为,目前的资本市场上,供需双方存在结构性难题。从需求侧看,部分小微企业在疫情期间出现了失信情况,使其难以符合金融创新产品的实施要求;从供给侧看,金融机构在危机时期的风控尤其严格,基于信息不对称,对企业信用判断的条件受限,致使金融难以覆盖多数小微企业。

三是“双碳”背景下的成本压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表示,目前来看,“双碳”目标对于经济增长潜力的影响暂时难以量化,存在不确定性。宏观方面,能源结构调整成本可能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微观方面,创新者的成本与收益不够对等,“从各种经济学的研究来看,创新给创新者带来的回报都要远远低于同样的创新给全社会带来的回报”。因此,需要尽快实现全社会的协同创新。

四是市场准入方面的不平等待遇。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民企和小微市场目前面对的最大问题是隐性歧视,值得关注。小微企业由于规模、资质、信用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市场准入长期面临着考验,因为经营门槛而不能享受与国企和大企业平等的市场待遇。“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听他们反映,在购买外包的服务中,民营企业的签约门槛相对较高,条件比较严苛。由于很难获取外包资源,一些企业只能通过挂靠或借壳的方式获得订单。”蔡玉胜说。

护航民企发展仍需优化营商环境

后疫情时代,为破除民营企业致力“专精特新”的发展梗阻,急需营造更优的创新发展环境。对此,在2021年中国(天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上,企业家、专家学者给出了四个关键词。

——公平。公平是民营企业关注的头等大事,企业家纷纷呼吁把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作为改善区域营商环境的基础来抓。葛俊杰认为,让公平理念和政策真正落地、尽快落地,关键在于在资源配置上淡化所有制,强化市场主体,让民营企业有更加稳定的预期和安心谋发展的环境。

——协同。在新发展阶段,使非公经济快速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离不开产业链协同发展。“要大力推行企业建在产业链上、技术创在产业链上、金融聚在产业链上、人才遇在产业链上、人民富在产业链上的发展模式。”陕西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李忠民认为,以“链”谋发展要建立全国一盘棋思想,防止产业链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充分利用各省市优势形成特色产业体系。

——精准。民营企业在创新发展中急需精准支持,尤其是融资环境方面。蔡玉胜建议,以精准化服务为重点,进行金融领域改革,确保银行与中小微企业的衔接,推动小微企业之间的金融互助等多种模式的产生。针对隐性歧视,建议推出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专项扶持或专项购买计划。

——包容。鼓励创新离不开包容失败的发展环境。蔡玉胜认为,包容需要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支撑,如加强创业风险教育、探索企业家资产保全、家族信托等商业化模式,完善创业保险体系,降低创业者的破产风险,同时协助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开展信用修复,完善服务保障等。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程沥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