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源打造“沂源红”宣讲品牌传颂沂蒙精神

新华财经济南9月24日电(记者陈国峰)地处沂蒙山腹地的山东省沂源县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为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沂源县近年来积极探索基层理论宣讲新路径,整合各方宣讲力量成立“沂源红”宣讲团,发动816支宣讲分队和1100名基层宣讲员开展线上线下各种形式的宣讲,先后带动县内外300多万名党员和群众了解政策、学习理论、接受教育,成为齐鲁大地上耳熟能详、深受群众欢迎的宣讲品牌。

建立宣讲专家库 村村都有宣讲员

理论宣讲首先要解决谁来讲的问题。沂源整合全县宣讲资源,打造了两支宣讲队伍:一是建立宣讲专家库,组织先进模范人物、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成立的专业宣讲分队,二是组织镇(街道)、村(社区)五老志愿者、文艺骨干、教育工作者、医务人员、乡贤、基层党员群众等成立的百姓宣讲分队,建立了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理论宣讲体系,实现村村都有宣讲员。

在“沂源红”宣讲一线,活跃着一批老年志愿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春松老年志愿者宣讲团。他们用讲身边的故事教育身边的人,将大道理融入具体行动中来,用自己实际行动感化周边人。

春松老年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陈大鲁说,他们以“理论+志愿服务”的宣讲模式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通过报告会、现身说法等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文明行为,全年累计开展文明实践主题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传统文化宣讲300余次。

沂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运介绍,目前,“沂源红”宣讲团共下设816支宣讲分队,基层宣讲员达到1100人。各宣讲队伍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文旅融合等重点工作,深入基层广泛了解群众的思想困惑、关注热点、理论需求,在双向互动中了解民意、倾听民声,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的大白话,力争把新时代党的各项理论政策讲透讲活。

作为沂蒙精神重要发源地的沂源县,近年来先后涌现“豪情战天斗地,创业永不言弃”的朱彦夫、“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李振华、“黄牛书记”张继学等先进模范人物,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沂蒙精神,他们的事迹是“沂源红”宣讲团的“生动教材”。

沂源县将这些典型人物纳入宣讲专家库,组织他们在全县乃至全国巡回宣讲。例如,“人民楷模”朱彦夫事迹宣讲团在山东省直部门和16市开展巡回宣讲17场,2万余名党员干部群众现场接受教育,280余万人通过电视和网络观看宣讲报告会直播;84岁的李振华仍坚持到全国各地宣讲,累计在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村居社区作理想信念、党史、孝道、事迹宣讲3500余场,听众达百万人次。

借文艺演出活化宣讲 用方言土语收获“粉丝”

在实践中,“沂源红”宣讲团注重区分受众群体,体现职业特色、知识结构、角色差异等,精准把握宣讲对象需求,动态调整充实理论宣讲员和宣讲主题,因人宣讲、因时宣讲、因地宣讲,推动理论宣讲分众化、立体化。

针对党政机关干部、基层党员,强化理论宣讲和实景互动宣讲。依托辖区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朱彦夫教育基地、618战备电台、万祥山革命历史纪念地等红色旅游景点打造5处红色讲堂,开发“重走彦夫路”“体验棚沟造地”2条参与式、体验式现场教学路线,由专业宣讲员向广大党员干部讲述红色革命故事、讲述沂蒙精神。

针对农村群众,“沂源红”宣讲团兼顾理论深度和民生温度,采取“讲故事”“文艺节目”“志愿服务”等形式,增强理论宣讲的吸引力。借助文艺活动,把“讲道理”和“讲故事”结合起来,把“讲政策”和“演文艺”结合起来,将党的理论和政策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三句半、小品等文化形式中,变“一本正经”和“满堂灌”为“方言土语”和艺术化宣讲。

春松老年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张爱军每次下乡志愿演出,都会在表演间隙以《开国将帅身上的弹片和信仰》为题进行宣讲。他声情并茂的讲解经常引来群众叫好声,常有老百姓说“听不够”“再多讲点”。

沂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齐元兵说,“沂源红”宣讲团把理论蕴涵的道理通过故事化、艺术化的情节进行展现,目前创作编排了京东大鼓《精准扶贫暖人心》、小品《圆梦》、情景剧《上访》等20余个原创文艺节目,累计演出300余场次。

打造小微宣讲点 处处皆可是阵地

老百姓在哪里,理论宣讲的阵地就延伸到哪里。“沂源红”宣讲团吸纳426名村党组织书记、228名第一书记为农村宣讲员,走进苹果园里、樱桃树下、广场舞台,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小微宣讲点”,把理论宣讲的“主战场”搬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现场,变“吸引群众来听”为“走向群众去讲”。

中庄镇南刘庄村拥有500多亩苹果园和800多亩樱桃园,农忙时节,村里基本见不到人,村民都在果园里忙活。党支部书记马春霞把宣讲阵地搬到田间地头,开辟了“沂源红”果园宣讲微驿站,一有空就把农户召集起来讲一讲最新的理论政策,拉一拉党史故事。

如今,这种“理论课堂+田间地头”的宣讲形式已在中庄镇全面铺开。各村党支部书记将难懂的“书本语言”变成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改革成就,从粮食生产解决温饱讲到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收入,再说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他们还邀请农技专家,在指导老果园改造提升的同时,讲解果园从粗放管理到智慧科技管理的演变。

“田间地头是村民最熟悉的地方,我们要让党员群众在课堂上、果园里、车间里,都能接受到党史教育,做到劳作、学习两不误。”中庄镇党委书记周海明说。

微宣讲传递“大声音”,小故事诠释“大道理”。南鲁山镇把宣讲课堂从会议室搬到凉亭内,由各村“第一书记”、党支部书记组成的基层宣讲员队伍走出办公室,走到村里的树荫下、凉亭里,通过“短、微、浅、白”的宣讲形式,把党史知识变成老百姓的家常话,听群众心声、解群众难题、讲党史故事,让红色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

“沂源红”宣讲团还紧跟时代步伐,将理论宣讲搬到线上,融合打通“报、网、端、微、台”各种渠道,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打造多元化理论宣讲载体,建设全方位、全时段、立体化理论学习网,进一步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

孙守运说,如今,“沂源红”宣讲团形成了“培养一批宣讲员、带动一方百姓、激活理论宣传一池春水”的可喜局面,并已走出沂源,讲遍山东,走向全国,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程沥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