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江南”康县着力打造“外在美”“内涵美”兼具的美丽乡村

新华财经北京9月28日电(王岩波、田春)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串联乡村;一处处河道水清岸绿,孕育希望;一幢幢农房错落有致,韵味绵绵,一幅美丽宜居、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美好的画卷映入眼帘。

近年来,甘肃康县坚持“两山”理念转化,聚焦“四个全域工程”,探索出“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的好经验、好做法,着力推动乡村由“一处美”向“一片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进发,走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

——建设美丽乡村,更要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康县地处秦巴山区中南部,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县1642个自然村,5.2万户农村人口,八成以上散居在高半山、峡谷河道及林缘地区,是第一批国列贫困县和58个片区特困县之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屋旁臭水沟、垃圾满地堆”曾是当地农村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康县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取得较大成效。

康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琳表示,康县建设美丽乡村以规划设计为先导,以景点的要求打造每个村庄,做到有章可循,协调自然,因村施策,致力实现“一村一品”。截至2020年底,康县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2镇16村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已在全域建成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产业特色鲜明、乡风文明和谐、充满发展活力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统一,”朱琳说,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外在美”与“内涵美”并重,在提升乡村功能、彰显乡村韵味的同时,注重以农村基层党建为核心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村民文明素养,不断丰富美丽乡村的内核和灵魂,实现内外皆美、形神兼备,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许多村利用闲置房屋建起了村史馆、农俗博物馆、乡村展览馆等,修缮维护祠堂、宗庙,让农村千百年形成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各类文化绵延传承、滋养人心。例如,长坝镇福坝村建了知青博物馆,生动再现了几十年前的生产生活景象,让人们想起难忘的记忆、感叹时代的变迁。长坝镇花桥村的千年菩提、朱家沟的千年麻柳等都得到很好保护,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长坝镇福坝村.jpg

                                                                                                              图为长坝镇福坝村。


美丽乡村建设能改造环境,而环境也能塑造人。基层干部表示,以前在脏乱差的环境中,群众眼中无光、心中无望,现在,生活在景区般的村庄里,群众从外到内都美起来了,也有利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

——“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集中力量办大事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民生工程,需要集中各类资源、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在这方面,康县发挥县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主导作用,发挥各部门的专长,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谋划,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康县人有好客的风俗,以前日子穷苦,村里来了客人,就是大家的客人,各家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我们把这种集中力量办事情的方法用到了美丽乡村建设上。”朱琳介绍,通过赋予县委农办牵头抓总职能,该县把各方面力量调度到一个频道上来,坚持“一盘棋”思想,坚持系统思维,统一目标、统一行动,按照一切行动听指挥、一切决策顾大局的要求,打破行业归口管理的限制约束,避免单打独斗、重复投入,着力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各类问题和矛盾,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在涉农资金整合方面,康县就建立了“多个管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整合机制,集中力量,让分散的项目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

据了解,康县能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且各类资金分散于各部门,难以发挥最大效益。面对部门条条框框规定和美丽乡村建设真金白银需求之间的矛盾,康县对各类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捆绑使用,解决了一些地方涉农资金整合普遍存在的“不愿整、不会整、整不好、花不好”的情况,让分散的项目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

据了解,按照“渠道不变、充分授权”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用途和管理责任主体的前提下,由县委农办牵头,将住建、水务、交通、扶贫、发改、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10多个部门的涉农资金整合到一起,共涉及中央17类、省级12类资金,实现应整尽整、能整必整。2012年以来,康县共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8.54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

——围绕绿水青山发展美丽产业、做大美丽经济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没有生机勃勃的产业,美丽乡村就会有名而无实。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让乡村环境美起来,还要孵化、催生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美丽乡村有产业、有就业,让农民群众有活干、有收入,实现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有机统一。

据介绍,康县把发展美丽产业、做大美丽经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山大沟深耕地少”的特点和“绿水青山特产多”的优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放大生态优势,做足山水文章,创新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全域环境绿美净、全域电子商务、全域旅游景区“四个全域工程”,正在逐步实现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真正让大自然赋予的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全县乡村旅游异军突起、蓬勃发展。该县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感受型、生态农庄体验型、特色农业观光型、环保工业展示型、景区休闲养生型五大乡村旅游品牌,2020年“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国际论坛会议在康县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有力促进了康县全域旅游的发展。

截至2020年底,共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17户,乡村宾馆12家,培育乡村旅游经营户、带头人、讲解员2000多人,吸引6000多名长期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2468户贫困群众依托乡村旅游实现脱贫,9.7万人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实现增收。全县旅游综合收入从2012年的2.9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4.4亿元。

过去的长坝镇花桥村是有名的“穷沟沟”,全村200多户,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花桥村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齐全的旅游产业体系,花桥村已成为集生态养生、田园风光、休闲度假、养老旅游、亲水游乐、乡土购物、民俗风情体验、农特产品加工、农耕文化艺术传播等产业链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乡村旅游示范村,老百姓实现了脱贫,收入也不断增长。2020年,全村旅游综合收入1600多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

长坝镇花桥村.jpg

                                                                                                            图为长坝镇花桥村。

 

同时,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康县重点发展核桃、茶叶、花椒、天麻、食用菌、中蜂等特色产业,全县特色农林产业面积达110多万亩,年培育食用菌1200多万袋、加工茶叶770吨、养蜂10万箱产蜜440余吨。建成兴源、龙神、满福等10多家林特产品龙头企业,打造了“康耳”“翠竹”等一批“康字号”名优农特产品,724家合作社运营率达到96.7%,开办网店1613家,2.3万名群众依托电商实现增收。

康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仅给农民创造了一个干净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还让农民过上了安居乐业、耕读传家的美好生活。全域乡村旅游和特色富民产业,让更多的人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还巢。朱琳说:“以前康县留不住年轻人,光棍儿也多,打工的出去后也不愿意回来。从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先后有5000多农民工返乡创业。2012年以来,已经有约200个外省媳妇嫁到康县了。”(完)

 

 

编辑:徐珊珊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徐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