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柳林:特色产业从“一枝独秀”到“多面开花”

新华财经太原9月29日电(宫平)29日,以“枣香天下·诚信柳林”为主题的柳林县第三届红枣文化旅游节开幕。红枣文化旅游节已成为柳林县振兴红枣特色产业的重要举措和品牌。近年来,柳林县把夯实特色产业基础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中之重,紧抓“特、优、土、独”,推进多元发展,培养“能人”队伍,有效拓宽乡村增收渠道。

“吃干榨净”延伸链条

枣树在柳林被称作“铁杆庄稼”,红枣产业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全县现有28万亩红枣林,年产量3000万公斤,年加工转换量1.2亿公斤,产品远销英国、德国、美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拉长产业链把红枣“吃干榨净”,是柳林县巩固红枣产业增收的重要措施。枣叶,曾是“驴吃羊啃”的废料。去年,山西华茗堂药茶科技有限公司以5000亩枣林为基地与高校合作研发枣芽茶,并在杭州开设营销点,每斤售价960元,带动柳林800多人成为产茶工人。枣木经过开发也成为打开市场的产品。柳林县支持枣木加工企业挖掘价值,发展食用菌枣木菌棒加工产业。残次枣加工成饲料变废为宝,系列枣酒、枣醋、枣饮、青枣圈等功能食品及药食同源特色食品销往海内外。

第三届红枣文化旅游节包括红枣采摘、情景剧表演、参观红枣科技小院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前两届红枣文化旅游节共实现项目合作签约2.54亿元,带动全县红枣、碗团、芝麻饼、南瓜子、小杂粮等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

“红枣振兴战”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科技含量,使“灾年绝收、丰年枣贱,恶性循环、务枣伤农”的现象正在改观。柳林县三交镇被原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红枣第一镇”,曾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红枣集散地。三交镇党委书记穆彦生介绍,三交镇以合作社为基础提升红枣科技水平,开发的“大棚鲜枣”能有效防止自然灾害,实施反季节栽培,可延长至元旦、春节上市,价格是普通红枣的两倍多。

“特、优、土、独” “多面开花”

柳林县县长杨月祥介绍,在产业多元化发展方面,柳林县挖掘“特别特”“好中优”“独一份”等特色资源,唤醒沉睡的“土字号”“乡字号”,按照“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发展思路,实施“定制产业项目”。

高家沟白家塔村曾是一个传统的红枣种植村。近些年在县里政策支持下,利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尝试种植蔬菜、水果、朝天椒、花卉等作物,形成红枣、核桃、特色果蔬有机种植基地。今年种植的20亩菊花在清明节期间被抢购一空,全村收入20多万元。

鲜花、药材、辣椒、食用菌等“土、特、优”农产品正变成黄土地上的“摇钱树”。刘家焉头村发展道地中药材柴胡、远志、黄芪、连翘等2000亩。刘家圪垯村、胶泥垄村75棚152万棒木耳生产基地,计划引进年产1000万棒菌棒项目。贾家垣乡曹家沟村发展扫帚草种植270亩,产值超过8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5000多元。

留誉镇以肉牛养殖为特色产业,依托山、沟、草、水等天然养殖条件,利用留誉酒厂废弃物酒槽作为优质饲料的资源,逐渐形成高粱种植、白酒酿造、酒糟育牛、牛粪养殖蚯蚓、蚯蚓喂鸡、鸡粪回田于一体的闭环产业链条。

模范效应“人才强业”

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全县大批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种植大户、养殖能人、“田头专家”、创业带头人逐渐涌现出来,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柳林县委书记赵建喜介绍,柳林县坚持“三级书记抓扶贫”,累计组织全县扶贫干部1万余人次开展培训。此外,柳林县还提拔重用了一批优秀干部,有效激发全县各级干部的帮扶干劲。

留誉镇高村村民白三平通过养牛不仅自己实现脱贫,还主动成为带动贫困村民脱贫的“引路人”。他为14户贫困户担保小额信贷58万元,帮助发展养牛产业,将十余户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吸纳进自己的养殖场,给予每年3000元的入股分红。

三交镇坪上村的刘笑用半辈子时间研究抗旱技术,“旱地水作物全封闭种植方法”和与之配套的“旱地保水柔性膜体结构材料”等11项技术和器械先后获得国家专利。凭借这些技术,全国很多寒旱之地收成大增。他曾东上太行,西渡黄河,完成上千亩旱地节水农业的示范种植。

柳林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刘利珍介绍,“牛司令”白三平、“草帽大学”老师刘笑、开办辣椒酱工厂带动30多位村民就业的青年农民穆丽军、“点子主任”白俊年,这样的“能人”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既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更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农村创新创业环境的宽松以及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市场。


编辑:丁正威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丁正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