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洞见】9月金融数据前瞻:信贷同比或小幅下降 社融增速将继续回落

新华财经北京10月9日电(分析师蔡翔宇 刁倩)9月信贷投放或环比上升,但受各分项影响,同比或将有所回落。其中,国庆节前多地疫情偶发影响居民线下消费,居民短期贷款或小幅下滑,而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加剧,成交继续走低,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或将下降。能耗双控导致生产和需求双双回落,制造业总体扩张趋势有所趋缓,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整体较弱。新增社融规模同比或少增,其中,信托贷款将继续拖累非标,未贴现承兑汇票将下降,企业债净融资额同比或将有所回落。9月专项债发行加速,一定程度对社融有所支撑。流动性方面,零星疫情叠加限电限产下产能减弱,9月M2增速或小幅回落

一、疫情偶发能耗双控,信贷投放同比或小幅下降

9月,受季节性影响,信贷投放较8月将会增加,但同比或将有所下降。虽然9月中秋假期对消费有所提振,但下旬多地疫情影响对短期消费有所拖累,叠加乘用车销量同比大幅下降,居民短贷或有所下滑。而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加剧,也将影响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生产景气度环比继续下降,主要是能耗双控导致生产和需求双双回落,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较弱,而受政策支持,企业短期贷款将持平或有所增加。

1.受疫情影响居民短贷或降低,房市承压居民中长期贷款或下滑

9月,国庆节前多地疫情偶发,影响居民线下消费,居民短期贷款或小幅下滑。相较于去年中秋假期与国庆假期合并,今年中秋假期在9月,受益于假期的带动,预计9月消费景气将显著好于8月,有望持平或超过7月的表现。但9月下旬多地疫情偶发,短期内或对9月的消费增长有所拖累,从长期来看仍不会改变消费复苏的趋势。8月汽车销量这一压制因素在9月尚未见显著改善。乘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9月前四周(1日-25日)主要厂商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下降13%,乘用车批发销量同比大跌31%。9月份乘用车销量呈现逐周增长的态势,前四周日均乘用车零售分别为29491辆、35961辆、41284辆和61284辆,不过销量都不如去年同期,销量同比分别下降6%、14%、17%和8%。与8月同期相比,销量环比小幅下降1%。综合来看,9月居民新增短贷同比或将小幅下降。

9月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加剧,成交继续走低,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或将下降。根据克而瑞发布的数据显示,28个重点监测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再降7%,同比跌幅进一步扩至25%,较2019年同期下降17%。其中,一线城市成交全线回落,同、环比分别下降36%和23%。其中,北京、广州和深圳同比跌幅都在30%附近,上海暂以45%同比跌幅居首。24个二、三线城市成交持续走低,环比再降4%,同比跌幅扩至23%。近8成二、三线城市成交同比转降,热点城市厦门、武汉、宁波等同比跌幅都在20%附近,压力城市昆明、长春、南宁等同比更是腰斩。仅杭州、成都等个别城市仍保持热度,同比仍实现正增长。央行三季度会议特别提出,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预计未来房企融资可能仍将坚持去杠杆,房地产市场继续承压。总体来看,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或将继续下降。

2.能耗双控影响产需,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或下降

9月企业生产景气度环比继续回落,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同比或下降。9月制造业PMI为49.6%,环比回落0.5 个百分点,这也是自2020年3月以来,制造业PMI首次跌破荣枯线水平,显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此次PMI快速下行,既有经济较弱的原因,还有政策因素,主要是能耗双控导致生产和需求双双回落。从生产端来看,9月PMI生产指数回落1.4 个百分点,为49.5%,创下了近10 年来的同期最低,主要因为9月能耗双控升级,多地加大了限电力度,同时对高耗能行业的生产也试试了窗口指导和生产限制。从需求端来看,9月PMI新订单数据和出口新订单数据双双走弱,新订单下滑0.3个百分点至49.3%,出口新订单下滑0.5个百分点至46.2%,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下游需求在高价格的冲击下趋势性回落,二是生产端受限产政策影响,企业降低了对原材料的需求。

从高频数据来看,9月行业开工率多数回落,9月前三周钢铁高炉开工率连续下行,环比8月回落3.2百分点;9月焦化企业开工率均值仅录得60.0%,数据刷新疫情以来新低;9月六大地区水泥磨机开工率环比下降;汽车半钢胎开工率亦下滑明显,9月前三周均值回落至3月以来最低点。

此外,在7月的降准和8月的信贷座谈会之后,央行在9月又新增3000亿支小再贷款额度,在今年剩余4个月之内发放,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因此,综合来看,制造业总体扩张趋势有所趋缓,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整体较弱,因此9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或将有所降低,而企业短期贷款将持平或有所增加。

二、 信托贷款将继续拖累非标,专项债加速发行支撑社融

1.信托贷款将继续拖累非标,未贴现承兑汇票将下降

信托贷款或将继续拖累非标。根据用益信托网最新的数据显示,随着“压通道、控地产”等强监管政策的持续加码,我国信托发行持续“遇冷”。9月份我国68家信托公司,共发行2312只1472.5亿元的集合信托产品,相较于去年同期的2246只2197.3亿元的规模,在融资金额上锐减了32.9%。监管制定的2021年计划中要求“将行业融资类信托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压缩20%”,合计需要压降超过1万亿,今年前8个月信托贷款压降规模明显超季节性,9月应该继续保持压降态势。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净融资额同比或有所下降。从数据来看,9月票据市场承兑、贴现发生额同比均有较高增长,由于去年贴现量基数较低故而显得今年9月贴现发生额同比增速相对较高;从承兑、贴现发生额环比增速来看,两者几乎保持同步增长,供求关系较8月变化不大。交易量有所萎缩,即使较8月依然下降7.96%。票据利率方面,9月上半个月呈小幅上行态势,进入下半个月,票据利率上行乏力,转而缓慢向下,月末有一个小跳水,但下行幅度有限,月末最后三天企稳反弹。从总体来看,票据市场贴现发生额同比均有较高增长,票据利率整体下行,因此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净融资额或将有所下降。

2.信用债发行有所下降,地方专项债发行加速

信用债发行较8月有所下降,而地方债继续放量,对社融有所支撑。9月地方债再次迎来发行高峰,截至9月30日,2021年共发行地方政府债5.62万亿,总体发行进度为71.4%(不含再融资债券),2020年同期为91.0%。其中,新增地方政府债3.05万亿,再融资政府债2.57万亿。新增一般债、新增专项债分别剩余约1200亿元和1.26万亿发行空间。9月共发行地方债总量7378亿,其中新增专项债发行5231亿元,规模超过8月(4884亿元),创年内月度专项债发行规模新高。由于9月地方债到期量明显低于8月,虽然发行总量比8月同期少约1400亿元,但净融资额超8月水平,达到4853亿元,8月为4834亿元。不论专项债是否在11月底前发完,9-12月政府债净融资维持高位。政府债发行继续放量将对第四季度的社融增速形成支撑,在政策对冲力度加大的背景下,四季度的社融将会在底部企稳并且回升。

三、零星疫情叠加限电限产下产能减弱,9月M2增速或小幅回落

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1.23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2.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2.67万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7个和3.8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51万亿元,同比增长6.3%。当月净投放现金342亿元。

1. 货币投放松紧适宜维持正常货币政策,9月M2增速预估小幅回落

9月M2增速预估继续小幅回落,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9月限电限产下产能减弱,信贷需求或受拖累,进一步拖累M2增速。9月以来限电限产政策冲击各地高能耗产业。同时,煤价高企也是大范围限电的重要原因。在限电限产下,各地产能有所减弱,或拖累信贷。另一方面,9月地方债发行继续提速,吸收了金融机构较多流动性,一定程度也将拖累M2增速。

9月货币投放仍然保持中性,流动性不松不紧,货币政策保持正常。9月为跨季末大月,且面临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假日资金需求,在此背景下,央行审慎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精准呵护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资金面不紧不松,平稳跨季。此外,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金融研究》2021年第9期刊发题为《中国的利率体系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署名文章。文章称,中国的经济潜在增速仍有望维持在5%-6%的区间,有条件实施正常货币政策,收益率曲线也可保持正常的、向上倾斜的形态。中国将尽可能地延长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时间,目前不需要实施资产购买操作。

截屏2021-10-09 13.51.40.png

2.零星疫情扰动叠加限电限产因素,9月M1增速或继续回落

M1主要反映企业活期存款,同比与环比增速的回升预示实体企业经营活动旺盛。一方面9月以来,福建省部分地区零星疫情扰动,拖累经济复苏动能。另一方面,9月限电限产政策以及煤炭价格上涨促使电力供应不足,各地高耗能产业以及制造业受到压制,拖累企业经营效能,进一步影响M1增速。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9月,制造业PMI环比回落0.5个百分点至49.6%,低于预期(50.0%),为2020年3月以来首次降至荣枯线下。但其中,9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上升7.2个百分点至52.4%,带动非制造业PMI由前期的47.5%升至9月的53.2%,显著高于预期(49.8%)。9月中秋及后期国庆假期之间,服务业的复苏或将持续。预估10月M1增速或小幅回升。

截屏2021-10-09 13.51.47.png

3.9月M0增速或小幅回升

中秋及国庆假期来临,居民出行消费增多,或推动9月M0增速提升。

截屏2021-10-09 13.51.55.png

9月金融数据前瞻:信贷同比或小幅下降 社融增速将继续回落.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