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和县:省际毗邻区下活同城化发展“一盘棋”

新华财经合肥10月9日电(记者王菲)在新发展阶段,如何抢抓区域一体化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后劲,对于长三角都市圈内的中小城市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近年来,安徽和县紧抓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新机遇,积极发挥省际毗邻区位优势,以机制创新破除行政壁垒,以协同合作带动产业升级,在跨界融合发展中拓展转型发展新空间。

从“一张图”到“一盘棋”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岸,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接壤。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和县地处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接合部,区位优势明显。

伴随着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向纵深推进,和县与浦口区协同推进机制破壁,从相互“点赞”到跨界合作,从规划“一张图”到发展“一盘棋”,两地的“朋友圈”互动日趋深入。

毗邻南京江北新区的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内,随着大批新项目落地生根,生产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以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和县与浦口区联手创新合作机制,双方挂牌成立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组建浦和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双方按6:4的比例注资1亿元,实现联合办公,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

“去年10月份至今,来考察的客商络绎不绝,先后签约落地近20家企业,其中70%企业来自长三角地区。”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和县与浦口区合作成立伙伴园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双方明确重点打造新材料、轨道交通、智能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四大主导产业。

记者看到,园区内纬三路、通江大道一期改造已完工,通江大道二期预计10月底完工,产业孵化器、科创大厦、企业服务中心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和县发展改革委主任李善说,通过与浦口区进行多次对接交流,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等一批重大项目纳入两地“十四五”规划。和县与浦口区两地共同完成了《和县融入南京江北新区协同发展规划》《和县临港经济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

以产业合作为契机,严守长江“1公里生态红线”,和县通过“腾笼换鸟”盘活广达金属、振海重工等4家企业,释放低效用地458亩,推动产业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李善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县明确了对接大江北、融入都市圈,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江生态产业新城的战略布局。两地在区域产业版图中协同联动、错位发展。”

南京市、浦口区与和县合作,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南京都市圈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基金+基地”的模式,加快补链、强链,引导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和南京都市圈的叠加红利,和县加大项目谋划,打造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平台、长三角(和县)绿色蔬菜产业基地等5个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红利,以及当地政府对人才团队的精准扶持,为企业发展打开了巨大的空间。”安徽禾臣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加海说。

围绕江北乌江新区江湾新城、乌江新城、乌江镇区、乌江工业园等四大板块,和县与浦口加快规划互通对接,着力打造南京最美卫星城、诗画田园新城。

出台浦和产业合作人才试验区十条措施、将企业开办时限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4小时、“激励和关爱企业家”十项措施……精准的政策滴灌、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成为当地产业集聚发展的助推剂。

2020年,和县落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5个,占新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增长24%和22%。

互融互通激活发展新动能

从打通“断头路”“瓶颈路”的设施互通,到产业形态互补、思想理念互融,和县与浦口区加快推进跨界互融,下好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正在加速构建:宁和高速即将开工建设,宁和市域(郊)铁路等8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列入南京都市圈规划,宁和公交换乘中心投入使用,G346滨江大道等一批国省干道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随着国家级马鞍山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郑蒲港铁路专用线即将正式通车,“一区一港多口岸”的开放格局雏形显现,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时代的步伐愈来愈轻捷。

江苏省中医院乌江分院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和县校区项目相继落地,两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政务服务可以跨省就近办理……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红利不断惠及民生。

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和县全面启动沿江23公里岸线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与南京浦口区开展生态环保联防共治,健全跨区域执法协作和渔政基地共建共管机制,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打造浦和文旅伙伴园区、和县与浦口农创园对接,在智慧农业、蔬菜数字博物馆等方面开展合作,两地同频共振,共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把生态的“含绿量”转化为发展的“含金量”。

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安徽和县紧抓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新机遇,积极发挥省际毗邻区位优势,为都市圈中小城市探索一体化发展带来以下经验启示:

——找准定位 在产业协同中推动产业升级

和县在融入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坚持“错位发展、配套发展”的理念,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精准定位,探索“研发在南京、转化在和县;总部在南京,生产在和县;龙头在南京,配套在和县”的协作分工。同时,大胆创新市场化的合作机制,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一体化绝非趋同化,和县瞄准台积电、紫光南京半导体产业基地等项目,主动围绕上下游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构建起与江北新区配套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在长三角毗邻地区跨界融合发展中实现创新突破。

——规划先行 保障合作的可持续性

和县与毗邻的南京浦口区建立了较完善的合作发展工作机制,实现规划编制“一张图”,在此基础上,和县率先推动乌江镇区域联动发展节点的协调统一与无缝衔接,围绕江北乌江新区江湾新城、乌江新城、乌江镇区、乌江工业园等四大板块,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建设,细化到每一条交通廊道、每一块集聚产业,做到无缝对接、互通互融,有力促进了毗邻地区的可持续合作发展。

——生态优先 共筑“绿色都市圈”

和县与浦口区濒临长江,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低碳发展成为双方合作共识。两地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创设跨界河道“联合河长”机制、企业环保管家、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长效举措,擦亮“山水和州、江北新城”的新名片,和县整合生态文旅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康养、农业休闲观光等生态产业,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度假区,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胡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