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效明显

新华财经西宁10月12日电(记者王金金)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2016年3月,国家有关部门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同年4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召开动员大会,正式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记者调研发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以来进展顺利,在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支撑体系、保护生态环境、惠及民生改善等方面成效突出,为我国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江源保护进入最好时代

2016年,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地区启动,体制试点区域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下设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分园区,涉及青海省12个乡镇、53个行政村。

“国家公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好形式。”采访中,多位受访专家、基层干部表示,将主要典型生态系统、江河水源地划入国家公园范围,为世界第三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契机。

从具体的管理机制来看,试点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采取“一个部门集中管理、一套体系管好资源、一支队伍统一执法”的管理模式,对3个园区所涉4县进行部门制改革,整合林业、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实现集中统一高效的保护管理和执法。

推进体制试点工作以来,青海省按照“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设立国家公园”的工作目标,先后建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生态保护体系、机构运行体系、人力资源体系、多元投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监测评估考核体系、宣传教育体系。

2017年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公园建设等各方面予以明确规定和要求,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公园条例。

水源涵养量增加到每年408.95亿立方米以上,年均增幅达6%以上;草地平均覆盖度、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2016年体制试点以来,三江源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快恢复。2020年青海省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公报(2019)》显示,三江源生态状况呈现出总体稳定的局面,进入了局部好转与局部退化并存的新阶段。

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说:“国家公园建设意味着对生物多样性实行更系统和更有效的保护,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有条件有能力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革命性改变。”

坚持生态优先 创新农牧民生产经营方式

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是青海近百万牧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江河水系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更是青海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据了解,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涉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治多、曲麻莱三县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共12个乡镇、53个村、17211户牧民、61588人。记者走访调研发现,自国家公园试点实施以来,当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创新农牧民生产经营模式:

——坚持生态优先理念,走生态畜牧业发展路子。20世纪80年代,随着青海牧区人口增长、牲畜增加,草畜矛盾尖锐,青海省大部分草原出现了退化,草原承载力明显下降,对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以股份制改革为核心,按照“草畜平衡,划区轮牧”的思路,青海省积极引导当地牧民转变生产方式,优化草场环境,目前无论从牧民增收还是生态保护来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推广已取得初步成效。

“以前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单、散、弱、粗的发展模式,现在通过合作社把牧户家庭集中起来、组织起来,从分散单一向集中规模转变。”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叶格乡党委书记江措说,通过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整合集中生产要素,形成了牧业资源优化重组、牧民按技能重新分工、收益按股权进行分配、生产要素按市场进行配置的经营格局。

——曾经是草原放牧员,如今是草原守护者。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当中,当地政府强化了牧民群众在生态保护中的主体作用,吸收牧民参与生态建设,并试点建立共享生态红利的补偿机制。

牧民永塔家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这里地处澜沧江源头,目前被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过去我只看看家里的牧草长势、牛羊壮不壮,现在草场被网格化划分,在我负责的区域里,这里的山水林田湖草和野生动物都是我日常巡护的对象。”永塔说。

从曾经的草原利用者到主动投入到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成为守护者,如今像永塔这样的草原生态管护员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内已经达到17211名。当地受访基层干部表示,牧民通过在生态管护岗位上努力工作,每年可获得2.16万元政府发放的收入,足够改善生活

——放下牧鞭,转产创业。民族服装制作、车辆维修、婚庆主持说唱、民族厨艺……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农牧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身着不同工作服的学生在这里学习技能。正在切土豆丝的藏族学生藏洛说:“我来学厨艺,就是为了以后能在县城开个饭馆,给家里增加一些收入。”

在澜沧江源园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乡政府与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开展自然体验试点,由牧民担任自然体验向导、家庭接待。截至去年底,累计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98支自然体验团队,共计302人次。

据当地干部介绍,国家公园试点以来,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政府部门在人口较为集中的中心城镇,引导牧民群众规范开展生产经营,组织实施产业扶贫、安居扶贫、社会扶贫、脱贫保险及农牧民转产就业培训,支持农牧民转产转业,这也在较大程度缓解了园区农牧民的贫困状况。

践行“两山”理论任重而道远

青海省集西部地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于一身。如何筑牢生态屏障,又同步建成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发展的首要课题。

受访专家、基层干部认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应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首先,要合理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域辽阔,园内大量牧民生产生活仍是客观现实,多数农牧民仍然离不开土地草场林区。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三江源地区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也要保证区域内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必要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对当地群众条件改善、扩展产业有益,而且对灾害处置、应急救援、巡查巡护等都会带来极大便利。受访专家建议,当地部门应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做到科学严谨规划、高标准建设,避免因反复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其次,多元化投入管理机制。采访中,受访基层干部表示,作为生态区活动主体的农牧民,应持续发挥生态保护的能动作用,如承担生态巡护巡查的职能,开展种植养殖结构的调整,参与生态设施的运营维护等。

此外,业内专家提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也要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特别是在环保产业、生态绿色产品开发、金融支持等诸多方面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力量,减轻政府财务支出及日常管理成本投入。

最后,加强源头地区人才培养和科研支撑。据当地基层干部介绍,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还处于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的初级阶段,对于三江源生态环境的认识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方法及实践研究。

受访人士建议,可通过对口援青政策,加强对三江源地区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自然科研平台和基地,促进成果转化,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研支撑。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