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献策创建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方案

新华财经北京10月18日电(王岩波)17日,“学习贯彻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老龄问题是我国在本世纪面临的重要国情之一,应对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应把握老龄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应对路径。专家还围绕日前召开的全国老龄工作会议要点,就当前人口老龄化形势、应对措施、养老产业路径等提出新判断、新思路、新对策。

养老研讨会.jpg

图为“学习贯彻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研讨会”现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6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8.7%,65岁以上人口达到1.9亿,占人口的比例13.5%。

专家指出,当前国内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都超出预期,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始终的基本国情。

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表示,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启动之际、“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10月14日召开的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对新时代老龄工作进行部署可谓恰逢其时。他指出,我国老龄事业的国情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但对老龄化的影响、未来老龄化发展趋势的研究还不够,仍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指导。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表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需深入认识,凝聚广泛共识,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老龄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同时要加强研究,准确把握老龄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发挥制度优势、成效成果显著的应对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邬沧萍认为,随着大批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人口陆续成为老年人,我国老龄事业任重道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体现在与时俱进,呼应社会经济发展。此外,要加强“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即补足适老医疗短板,尤其是针对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人数多的现状,提升老年人自理能力,针对老年事业城乡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弱项,要强化社会经济政策补充作用,可探索在“共同富裕”的大政策框架下,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

专家普遍认为,国内养老事业发展迅速,但更多呈现为政府“兜底线,保基本”的特点。“十四五”时期,老龄产业将进入新阶段,从外延式的速度发展转向内涵式的质量效益发展。

吴玉韶认为,“养老”究其内涵,表征为老年期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看,养老事业不可能由政府包办,品质化、个性化的养老诉求,更多应由企业与产业提供,因此发展老龄产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应有之义,推动养老由生存必需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参与型转变,从而实现由“养老”变“享老”。

针对当前老龄产业发展的现状,吴玉韶建议:一是进一步激发有效需求,而“功夫在诗外”,首先需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相关评估制度;二要分领域、分种类制定专项扶持政策;三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四要大力扶持品牌与连锁企业,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五要加强老龄产业标准、规范、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建设,营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

会上,专家还就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养老与保障研究室主任林宝认为,一是要建立城乡一体、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突出福利性、普惠性和强制性特征;二是要体现“稳步”特征;三是制度实施可以采用几年为一个周期,定期开展政策评估,动态调整完善。(完)

 

编辑:李连敏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李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