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及其工业化生产技术”科技成果发布会在京举办

新华财经北京10月19日电   “装配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及其工业化生产技术”科技成果发布会于10月17日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该技术体系具有安全、质量、工期、成本和环保等综合优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显现市场应用空间广阔

——填补“地下领域”空白助力“从建造向制造”跨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面积已达到6.3亿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5%,装配式建筑已呈规模化发展趋势。但绝大部分装配式施工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针对地上标准层施工,忽略了地下结构领域的研发与应用,仅在明挖隧道和明挖地铁车站以及部分管廊建设等方面有少量应用。

针对这一现状,三一筑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一筑工”)联合山东万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山东万斯达”),结合三一筑工现有的SPCS技术体系和万斯达的预应力结构技术,完成了“装配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及其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的研究工作。

据介绍,装配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是在集成已有的叠合结构和预应力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研发创新形成的新的装配式建筑结构技术体系,主要包含两项施工技术:SPCS装配整体式叠合结构工艺工法和先张预应力薄底叠合梁及PKIII板叠合现浇技术工艺,体现了“墙柱梁板全预制,地上地下全装配”的特点。

该体系适用于框架、框剪、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等结构形式的地上及地下建筑,涵盖医疗建筑、科研办公、居民住宅、文教、地下商业、综合管廊、地铁交通、地下剧院等建筑形式,具有快速施工、增加建筑净高、减少埋深、减少挖方和填土方量、改善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等优势,在大跨度、重荷载结构中优势更加明显。

——技术体系具有三方面创新点

据介绍,该技术体系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第一,提出了“SPCS墙柱和钢管桁架预应力叠合梁板”组合应用模式,形成了装配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建立了相应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

第二,研发了装配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高效施工技术,形成了结构工程的少支撑免模板施工工艺,实现了高效施工。

第三,研制了SPCS墙柱系列成套装备和钢管桁架预应力叠合梁板系列成套装备,实现了高效优质自动化制作与运输。

在同日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李国强,中国建筑设计院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张守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田春雨,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区域总工程师秦珩,旭辉集团总工程师崔晓强,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杨思忠等组成的评价专家委员会对这一技术成果进行了鉴定并提出改进建议。

评价专家委员会认为:“装配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及其工业化生产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SPCS墙柱和钢管桁架预应力叠合梁板系列成套装备及生产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在多项地上、地下工程中得到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助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

“装配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及其工业化生产技术”中竖向构件采用装配式空腔叠合混凝土结构或成型钢筋骨架+定型模板,水平构件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构件。这一结构体系配套有生产、运输、吊装、施工等成套智能装备,摆脱了对外技术依赖,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成套解决方案,推动了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该技术体系针对混凝土结构施工提出了成体系的结构装配式快速施工方案,可满足不同建筑功能对空间的需求,在加快结构施工进度、减小地下结构总体高度等方面具有其他施工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同时,三一筑工及山东万斯达的结构技术团队可提供全结构体系全建造过程的成套技术解决方案,借助三一传统装备优势,可实现智能生产。

据介绍,这一体系生产效率高,节约人力成本,施工周期大幅缩短,同时可满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要求。以混凝土用量为例,与传统施工工艺相比,装配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每平方米混凝土用量减少50—100kg,降低生产成本。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文林峰认为,三一筑工、山东万斯达两家企业都是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企业。此次鉴定并发布的创新技术体系,符合新发展理念提出的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要求,有利于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通过搭建官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了新发展格局,科技支撑力度大,结构体系研发基础扎实;经过理论研究、测算、标准先行以及工程项目的实践检验,证明其施工效率高,综合效益明显,市场前景广阔,标志着建筑工业化迈向了新发展阶段。

据悉,“装配整体式叠合混凝土结构体系及其工业化生产技术”体系由三一筑工和山东万斯达联合研发,共获得专利授权150余项,并在上海外高桥邮轮平台、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核心研发基地、上海嘉定新城菊园社区等项目成功应用,应用该技术体系的工程实践建筑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

此次发布会由建筑杂志社联合三一筑工、山东万斯达共同发布。

 

编辑:李倩倩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李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