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快速成长 高质量发展再添动能

新华财经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张欢)“过去三年是我国工业互联网起步发展期,未来三年是快速成长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年初公布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如是界定。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应用模式和新型工业生态,日益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日益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在10月中旬举行的“2021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表示。

同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在大会上强调了我国工业互联网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即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产业供给能力,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2017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发布;2018年,《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2021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印发。与此同时,“工业互联网”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伴随政策支持和业界共识增强,我国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新模式新业态日趋丰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

目前,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已从龙头企业内部拓展到产业链上下游,从个别行业向钢铁、机械、电力、交通、能源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渗透,从研产供销服各环节单点向全流程集成延伸。一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应运而生,200多个试点示范项目先后启动,带动了总投资近700亿元。

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的测算,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稳步上升,从2.83%升至3.51%;工业互联网渗透产业增加值和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增加值的比值从2018年的2.62增至2020年的2.74。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的预测还显示,2021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升至3.67%,工业互联网渗透产业增加值和工业互联网直接产业增加值的比值将达到2.79。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俊杰19日透露,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已经再度提升,全国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800个;截至8月底,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家。

进一步展望至2023年,《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全国将再建设5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打造10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各方将聚焦基础设施、融合应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安全保障五大任务,推动产业数字化,带动数字产业化。

在地方植根开花

10月18日-20日,在老工业基地辽宁沈阳,全球工业互联网业界人士共赴“2021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为老工业基地持续转型及全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拓展路径,一系列合作项目在大会中完成签约。这是工业互联网在地方植根开花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诸多城市和区域整合工业要素资源与行业需求,搭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平台优势,探索跨产业、跨区域合作模式,取得了斐然成效。

长三角地区堪称工业互联网发展进程中的“头雁”,始终注重实施人才与产业基金政策,构建新型制造模式和服务体系。2020 年1月,沪苏浙皖签署了《共同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全面推进区域创新要素聚集与共享,打通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生态链,形成产融结合、协同创新的发展生态。

以制造业基础雄厚著称的粤港澳大湾区也在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发展。2020 年11月,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深圳召开,会议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发展白皮书》,提出通过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生态园区建设,推动当地制造业转型升级,并辐射周边企业,加速释放区域经济活力。

京津冀地区一直致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高地”。今年9月发布的《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白皮书》规划,京津冀将以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的跨区域协作,重点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和产业集群,加速搭建协同创新网络。

2020年,川渝两地签署了《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当年12月,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还签署了《西部五省市工业互联网战略合作备忘录》,意在扩大五省市工业互联网服务能力和范围,构建新型基础设施。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的测算显示,2020年长三角地区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6%,珠三角和京津冀为3.75%和3.72%,长江中游、西北、西南均在3.5%左右。

“未来预计还将涌现一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预判,工业互联网产业聚集效应会更加显著,将有力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以及对全球要素资源产生强大引力,将助力我国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于挑战中开辟蓝海

“产业整体水平不高、资源投入力度不足、产业整合度不够。”徐晓兰在肯定工业互联网既有成绩的同时也提示了其发展短板。

业界观点认为,在工业互联网的快速成长时期,我国需要着力进行技术攻关、金融支持、市场扩围,攻坚克难,以开辟发展蓝海。

技术攻关的焦点是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破局产业链因政治、疫情等因素而被阻断。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三年之中要实施关键标准建设行动,完成60项以上关键标准研制;同时实施技术能力提升行动,推进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创新工程。

金融支持的要义在于,为进入“快车道”的工业互联网增添资金“加速度”。

就此,《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提出解决方案:一是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促进重点行业发展,鼓励各省市依据优势设立工业互联网基金。二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发挥国有企业投资力量,并带动民营企业参与;鼓励企业以市场化方式设立工业互联网基金;支持企业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及自身需求在境外直接融资。三是加强国家基金与地方基金对接,发挥协同支持效应。

市场扩围的着力点是将创新应用从龙头大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延伸,拓宽数字化转型的市场覆盖面。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建议,加强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切实降低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上所需的资金、时间、试错成本;鼓励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适用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规模;完善工业互联网行业标准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提升中小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的信心。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