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五大政策信号看2020年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2月20日09:40分类:研究报告

新华财经北京12月19日电(经济分析师邢博 黎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之时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2019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对2020年经济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此次会议也为银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会议定调2020年经济运行稳定,银行业将获稳定发展的外部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2019年经济工作成绩,同时强调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同时,中美贸易仍存不确定性,国际局势动荡因素增多,对实体经济影响不可小觑。会议提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实现2020年预期目标,要坚持“稳”字当头,强调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稳”是2019年中国经济基本面,此次再度将“稳”字放重要位置。采取“稳”的政策表明:首先,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将得到进一步解决,通过逆周期调节,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环境将保持稳定;其次,市场主体将有一个稳定预期,市场发展能够有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再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稳”的基础上推进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实现经济质量和效益提升。

我们运用模型测算发现,2019年初以来,周期对经济的拉动效用渐次下降,前三季度的周期拉动分别为0.35、0.24、0.09个百分点。但周期拐点有望很快出现,参考上一个基钦周期规律,周期的下行阶段约持续2年左右,从时点上看经济有望于2020年上半年出现积极变化,同时考虑到管理层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效用,2020年经济的下行压力较2019年有望减弱。

数据显示,2019年10月库存增速下探至0.4%,进一步靠近经验底部。从历史经验来看,2016年的周期底部是-1.9%,2009年的底部是-0.8%,现阶段的点位已相当接近历史低点。

稳健的经济发展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预期,将给面对经济减速、结构调整、外部冲击加大等艰难环境的银行业,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发展空间。有利于银行业加快自身转型升级、业务创新发展、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从而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好的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

1 

二、财政政策取向积极,树立信贷投放风向标

会议提出,2020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积极财政政策强调两点:第一,政策实施的提质增效;第二,政策的结构调整。政策实施效能的提高和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是积极财政政策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重要保障。具体看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会议强调了“一压、一保、一投”三方面内容,即压缩一般性支出、保障刚性支出、财政资金更多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2020年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支出结构的调整和政策实施的提质增效,为银行业信贷投放竖起了风向标:先进制造业、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障民生产业,农业基础设施相关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三大基建领域都可成为2020年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

三、稳健货币政策强调灵活适度,结构性宽松特征凸显

会议提出,2020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仅如此,会议提出继续保持“稳健”基调,但也重点强调了“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表明货币政策的调控在总量稳定的情况下将更加灵活和精准。考虑到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新增了“加强逆周期调节”的表述,强调要继续强化逆周期调节,增强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叠加当前全球呈现负利率趋势。我们预计,2020年在稳健货币政策的基础上,结构性宽松、定向宽松的政策取向将更为突出。

2019年我国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不搞大水漫灌,同时适时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与海外央行宽松热潮相比,展现了政策定力。货币政策着重加强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切实推动市场化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特别需要提出的是,降准是2019年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2019年以来央行宣布三次降准,定向与全面相结合,形成“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制度框架。三次降准共释放2.68万亿元基础货币,切实降低了银行负债成本,为社会融资成本降低创造了条件。

2020年定向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以及必要性都有所增强,实际利率下行的概率也在加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流动性的放松,而是政策调控更讲求实效性和结构性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继续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等。因此,银行业或将频繁面临灵活的政策定向调控,应在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精准性上给与更多关注和研判,更好的同步灵活调整资金投向。

2

四、金融业风险管控压力减弱,银行仍需强化风险管理

会议指出,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具备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压实各方责任。而针对我国金融风险防控,会议要求有两方面变动:一是在“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表述中,位置由第一位调整到第三位;二是对“去杠杆”的表述,由“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变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具体来看,表述位置发生变化,一方面是因为经过近两年的持续“去杠杆”和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我国发生大规模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已大幅降低,尤其2019年我国成功化解个别中小银行风险,充分显示了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并且具有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金融系统性风险压力相对减弱;另一方面,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因此,三大攻坚战中的“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必然成为重中之重。

而会议对于“去杠杆”的具体表述变动值得深思。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去杠杆”、实现金融体系有效风险防控方面取得较好成绩,但会议对“去杠杆”具体表述的变动不能简单理解为对“去杠杆”政策的放松。从文字上看,去年会议“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的表述强调的是如何“去杠杆”,而今年会议提出的“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强调的则是现阶段要实现的总体目标。此外,从我国出台的针对“去杠杆”的政策来看,政策力度在不断加大。“去杠杆”主要是针对非金融企业去杠杆,主要手段有大力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大力推进“僵尸企业”处置。而从近两年出台的针对这三种手段的支持政策来看,这三方面工作推进力度都在不断强化。因此,今年会议关于“去杠杆”表述的变化不但不是对“去杠杆”政策的放松,反而说明下一阶段工作要进入攻坚克难、达标阶段,更加明确了目标性。

因此,银行业要深入理解我国结构性去杠杆政策的实施阶段及力度,有针对性强化对市场化债转股风险防控、国有企业信贷投放风险管理、僵尸企业风险处置的力度。

3

五、金融机构改革方向明确,银行业改革发展方向更为明确

会议对金融机构改革提出具体要求,即要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会议为大银行、中小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明确了改革发展方向,将引导银行进一步规范发展、回归本源,同时也强化了各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的协作。

具体来看,“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是对大型银行加强普惠金融服务提出了要求。2019年大银行就不断被鼓励成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行业排头兵,而大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确有明显增长。2020年大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支持的要求进一步强化。除了政策引导外,大银行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的市场环境也更加成熟,当前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创新运用将有效减低大银行对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服务成本和风险管控成本,为大银行服务下沉提供了更有利的实施条件。

“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主要是针对中小银行规模和业务的快速扩张提出了“回归本源”的发展要求,“聚焦主责主业”是对“回归本源”的强化。主要目标是业务创新发展快速的城商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重点强调了中小银行的业务核心要回归服务本地经济、当地企业、地区居民、特色产业。前几年中小银行发展出现资金脱实向虚、金融风险加速集聚的问题,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2019年我国监管部门加强风险分类处置,规范金融机构管理,使得中小银行业务发展基本回归到服务地方、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上来。2020年提出的“聚焦主责主业”将进一步强化对中小银行业务发展的指导和约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中小银行业务发展提出要求的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中小银行发展的支持力度,2019年11月6日,国务院金融委第九次会议提出,重点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从根源上解决中小银行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随后我国城商行首单永续债发行。此外,2019年我国中小银行成功上市的数量和速度都有所提高。这些举措在2020年将继续有效的为中小银行发展输血。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对金融机构加强服务“三农”的能力提出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和管理能力,从而促进其更好的服务“三农”。

此次会议对金融机构改革方向的详细划分,强调了各类型金融机构的统筹协同合作发展,基于此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将更加完善,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也势必加强。银行业应紧跟政策指导方向,及时调整发展改革路径,在我国现代化金融体系建设中发挥正向影响力。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范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