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数字乡村建设激活发展新动能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2月20日09:12分类:中经观察

新华财经杭州12月20日电(记者吕昂)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之一,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杭州市余杭区在依托信息技术打造“城市大脑”的同时,大力推进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构建以科技创新、智慧赋能、数据驱动为一体的“乡村大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科技创新助推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港南村,姚荣建是远近闻名的全国优秀种粮大户,他组建的专业合作社目前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去年出产稻谷、小麦总产量2760吨。姚荣建从事农业已近40年,而这几年明显感到种粮有了浓浓“科技感”,“过去种粮以人力畜力为主,很辛苦。现在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还用上了无人机,加上各类惠农强农政策,我们农户种粮的效率高了,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余杭区近年来加快打造数字乡村新高地,坚持以科技创新助推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在粮食生产上,农业“机器换人”不断提速。目前该区农机装备保有量65889台(套),有北斗导航机具301台,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插秧机加快普及。该区引进水稻机械化栽植、山地轨道车、智慧农业等适应性机具和技术,还引导农户从机耕、育秧、机插到机收、烘干实现全程机械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套餐式”流程。目前,余杭区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5.2%,成为“浙江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今年还获评农业农村部“全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

为了让信息技术全面渗透至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当地还全力打造多个数字农业平台。如全面启动开发农业大数据云平台建设项目,搭建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价格监测与服务、智慧物联网、灾害预警等模块的总体框架,推进全区数字农业一个平台、一张网建设。同时,还推广云上监测、智能识别、自动控制、机器人等设施,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在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探索信息化技术应用模式及推进路径,并将5G技术率先应用于茶产业,打造了一批数字农场、数字牧场、数字渔场。

数字化转型不仅成为农业生产新引擎,更助力农村市场营销网络发散扩张。据悉,余杭区依托物流大市场、生鲜农产品等资源优势,培育发展了中华农业电商博览园、土冒网、7+海鲜等一批本土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电商企业达5家。当地还借力阿里巴巴资源,建立区级农村电商孵化运营服务中心培育电商达人,建设“村邮乐购”标准化农村电商服务站230个,村覆盖率达100%,并上线运营邮乐网“余杭馆”。同时,建立余杭“三农”网红电商示范基地,推进塘栖枇杷等本地农产品电商销售,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农产品网络交易额5.13亿元,增幅达25.0%。

——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化乡村治理

在乡村,小规模农业生产主体数量庞大、流动性强、规范化程度不高,一直是各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突出难题。对此,余杭区引入数字技术创新智慧监管,以“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息卡”为载体,将全区小规模农业生产主体纳入基层网格信息化动态管理,在浙江全省率先推行对本地产农产品全覆盖监管。

当地开发的“余杭农安监管APP”,用户可以通过扫码及时准确掌握监管对象基本信息、执法检查、检测交易等内容。当地通过强化电子合格证的刚性约束力,打通农产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信息数据链,实现了对任何主体、任何产品都可出具合格证。

这样的数字驱动,让余杭区乡村治理实现效能升级。该区推进农村财务智慧监管,在杭州市率先启用“村务卡”和“村级资金使用网上审核系统”,已有1910个项目纳入监管,累计金额17.59亿元。今年6月,全国第一家政府互联网产权交易平台“余杭区互联网产权交易中心”正式运行,标志着村级集体产权交易方式实现了线下到线上的转换。此外,当地还开发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构建集担保、补贴、贴息、贷款、保险于一体的农业金融管理平台。

另一方面,数字乡村发展也让余杭乡村善治建设加快完善。当地深化“雪亮工程”建设,推进各镇街、各行业领域2098路视频监控新建,推进725路视频监控的“标改高”更新,将1115个点位监控联网接入总平台,配套运维平台上线。同时,加快推进杭州城市大脑·余杭平台的创新与应用,汇聚共享包括综治、安监、公安等在内的23个部门近10亿条数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实现了区域管理“即时感知、超前预防、高效处置、共建共享”的转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补齐短板 让乡村尽享“数字化红利”

通过数字乡村建设,余杭乡村如今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但不少基层干部群众也反映,乡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是发展数字乡村的显著“短板”。相对于城市,支撑数字乡村的宽带网络、WIFI覆盖等乡村网络设施水平较低,信息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未来数字乡村建设需求,存在着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

同时,智慧农业专业人才匮乏,农业经营主体意识相对落后,对互联网信息技术了解应用较少,现代化农业生产意识比较淡薄,智慧农业建设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此外,由于智慧乡村建设牵涉内容多、部门多,目前省市层面还没有明确牵头部门、配合部门以及职责分工,这项工作在推进中也遇到政策缺失等阻碍。

对此,余杭区提出首先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目前,当地正积极推进优化乡村网络设施建设,实施“智慧农村”项目121个,接入网络带宽10000M到村、100M到户,建设村级公共WIFI免费点位311个,4K农村家庭用户累计达1万户。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等服务,构建覆盖全区、统一管理、上下联动的益农信息服务体系。

其次,余杭区将强化人才支撑,开展信息化人才下乡活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网络知识普及。当地将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等主体作用,加强农民信息素养培训,增强农民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

此外,该区还计划建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做好整体规划设计,研究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要举措,完善产业、财政、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配套政策措施,持续推进工作落实。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