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研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任务再升级: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举措

新华财经北京10月26日电(分析师邢博 王欣蕾)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该《规划纲要》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将进一步加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步伐。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将通过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搭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拓展市场空间,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任务再升级

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板块上,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国家对于成渝地区的发展规划也在逐步升级。早在2011年4月,国务院就正式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首次提出是在2020年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双城经济圈”强调了充分发挥成都和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以中心城市带动经济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今年以来,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的复杂变化,我国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成渝双城经济圈被赋予了新的重要使命。今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因而成渝地区的建设不再只是城市群建设,而是承担起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使命,成为了新发展格局落地的重要载体。

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杨继瑞表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意义得到进一步深化,地处西部腹地的成渝地区市场规模大、经济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有力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提出,成渝地区是辐射西部的重要经济腹地,其发展潜力大,能和东部发达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在“双循环”特别是内循环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川渝地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重庆、成都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快于全国GDP6.1%的增速水平。今年以来,重庆、成都的经济增速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程度均低于全国总体水平,表现出了较强的抗压能力和经济韧劲。二季度,重庆和成都GDP累计同比增速就已恢复正增长,领先全国水平。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

近年来,全球经济呈现增长乏力、经济全球化退潮、全球竞争格局重塑的趋势,而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世界变局,这显著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都走在世界前列,我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和外溢效应也进一步增强。面对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的形势,我国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其建设关键点在于通过深化改革打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畅通国内大循环。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一项主要载体就是都市圈、城市群的建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研究指出,未来十年至少70%-80%的经济增长潜能、消费潜能和创新潜能,可能都来自于都市圈和城市群。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表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现在空间上就是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支撑。新发展格局一个重大的目的就是启动内需,发挥大规模市场的优势,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是最大的潜力,因此建设双城经济圈具有重要意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将通过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调整,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打通各类经济循环堵点,释放更多经济增长潜力,在西部形成支撑和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1.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网络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先手棋”。自今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被提出以来,成渝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成渝两地积极推进规划、建设、管理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共同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立体网规划。日前,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张琪介绍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想,他表示,到2035年,成渝地区将建成“极核带动、双城联动、区域一体”的内陆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交通走廊向经济走廊、生态走廊、文旅走廊融合转变,实现“2333”目标,全面建成开放通道和航运枢纽两大集群,实现高铁、高速公路、轨道交通3个“全覆盖”,实现成渝双核间、双核与主要城市间、成都都市圈3个“1小时”联通到达,实现基础设施、运输服务、协同治理3个重点领域“一体化”,把成渝地区打造成为交通强国建设样板区和中西部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综合交通走廊,将有效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度融合发展,拓展其经济合作空间,并增强其辐射集聚能力,同时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互补提供重要支撑,为形成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提供有力支撑。

2.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提高国内大循环质量

改革创新是提高经济循环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此,进一步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核心任务。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成渝两地科技主管部门联合组建协同创新专项工作组,共同签订两地科技合作“1+3”协议,制定了4个方面、16项协同创新工作清单。此外,成渝两地还成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成渝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首期10亿元重点投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领域科创企业。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提升两地协同创新能力,可在电子信息、光电显示等领域实现两地特色产业优势互补,在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实现共建共享,在国际科技合作领域抱团发力。

通过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将进一步促进成渝地区各种创新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紧密互动,优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建立良好的创新生态,从而更加有效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和高速增长。

3.搭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国内大循环构建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建设更加完备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之一是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而产业是经济之本。因此,构建现代一体化产业体系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又一核心任务。

过去,由于成渝两地有着类似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两地在多个优势产业上高度重叠,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加快成渝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在进一步做大做强区域优势产业的同时,将进一步扩大区域内产业内部分工,提升区域内部配套水平,着力于协同延长产业链,同时根据各地区产业的优势特色错位发展,形成产业生态群落式的互补和融合。

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将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全产业链贯通和开放式互联,从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形成,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拓展我国对外开放空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由于其地理位置优势而取得高质量的建设发展,还将助推我国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而落实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今年7月召开的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坚持以扩大改革开放为动力,多方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开放环境。一是提升成渝地区门户枢纽地位,建设天府国际空港航空经济试验区,推动建设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和“一带一路”国际信息港;二是建设现代物流枢纽体系,培育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和复合型国际枢纽集群,布局建设枢纽机场、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打造西部航空物流枢纽,推进全货运航空基地建设,推动港口资源深度融合,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发展铁水、公铁、空铁、铁海联运和“一单制”联运服务;三是完善“亚蓉欧”国际班列通道体系,协同提升中欧班列(成渝)运营效能;四是共建“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协同推进技术、装备、服务等“走出去”,共建“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深化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国际交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有效促进我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拓展。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汤继强表示,成渝地区在与东南亚、南亚、欧洲等地区的合作上都具有明显优势,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开拓中国经济发展的回旋空间,增加经济发展的韧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任务再升级: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举措.pdf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