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数据赋能”塑造传统产业新优势

新华财经济南11月19日电(记者贾云鹏 陈国峰)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传统产业快速融合,一场由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产业变革正蓬勃发展。在经济大省山东,不少企业正把握这一窗口机遇,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政府则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引导传统制造业向“新工业”升级,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正加速释放。

传统企业借力数字化焕发新活力

位于老工业基地淄博的山东东华水泥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传统制造业企业。2018年7月,东华水泥与阿里云联合成立东华智能制造研究院,成功开发全国首个水泥“工业大脑”,走出了一条“让数据产生价值、用数字赋能发展”的新路子。

据介绍,水泥“工业大脑”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水泥工艺专业技艺,上线运行两年多来,使生产系统处于最优运行状态,综合能耗下降6.73%。以2019年为例计算,同比节约标准煤1.86万吨,节电663万度,减排二氧化碳8715吨、氮氧化合物202吨、二氧化硫214吨。

东华水泥董事长、总经理李庆文说,因顶着“高耗能、高排放、附加值低”的帽子,企业过去时常面临限产关停的尴尬。而通过“工业大脑”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既直接增加了经济效益,又在面对更严环保政策、去产能压力时,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针对同样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服装业,山东省提出,实施“数据赋能传统产业”突破行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以技术改造为重要途径,推进纺织服装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重塑。

即发集团旗下的青岛贵华针织有限公司是较早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纺织企业。早在2016年,公司就进行智能化改造,建立起敏捷制造、柔性生产的供应链模式。“过去一年不到40个订单,一个订单几十万件,现在每年有近6000个订单,一个订单多的几千件,少的只有上百件,甚至一件,而且一两个周就出货。”公司总经理孙维法说,在智能制造模式下,企业不管多小的单都能接,运营效益还提升了30%。

如今,如意“新材料+科技纺织+时尚品牌”模式、康平纳“共享工厂”模式、韩都衣舍“智慧蓝海”模式、威海迪尚“供应链集成创新”模式等智能化改造方案已较为成熟。山东将依托这些纺织服装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智能化技术改造服务商,创新推广先进模式,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

加速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

位于青岛即墨的方冠摩擦材料有限公司,去年利用工业互联网对车间进行了自动化改造升级。公司董事长助理纪晓亮介绍,以混料车间为例,公司常年生产的刹车片有20多种配方、30多种原材料,每个配方的比例都不相同。以往混料车间需50多名工人,要随时掌握投料数量、搅拌工艺、出料时间,要求高、易出错。“改造后,通过流量传感器精准投放原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控制搅拌工艺、出料时间,仅需6名工人就能完成相关工作,产品合格率从原来的96.5%提高到了99.7%。”纪晓亮说。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和全新工业生态,工业互联网被视为“互联网下半场”。近年来,山东抓住工业互联网加速起势的重大窗口机遇,持续释放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加快制造业向“新工业”升级。

提到工业互联网,已聚集了3.4亿用户和390多万家生态资源的海尔卡奥斯,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据介绍,卡奥斯已成长为全球三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先后主导和参与了31项国家标准、6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平台具有两大差异化优势:一是作为用户交互平台,可为企业全流程接入用户资源,解决中小企业“有顾客没用户”的痛点;二是作为共赢增值平台,能帮助中小企业和生态方一起为用户创造价值、分享价值,为转型提质提供新动力、新引擎。

目前,卡奥斯平台形成了“1+7+N”云生态体系,即1个平台、7个模块(交互定制、开放创新、精准营销、模块采购、智能生产、智慧物流、智慧服务等覆盖全流程的七大环节),在衣、食、住、行、康、养、医、教N个行业建立一个架构。

山东各地正加速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新高地。作为制造业“触网”较早的城市,青岛市规划,要推动3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初步形成涵盖工业互联网平台、系统解决方案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基本形成工业互联网千亿元级产业新生态。力争到2022年,建成核心要素齐全、融合应用引领、产业生态活跃的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前不久出台的《济南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济南市将建成1-2个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培育10个以上具备行业、区域竞争力的企业级平台,率先建成国内领先的分级分类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资源池,形成立足山东、辐射全国的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城市产业能级大幅提升。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数字化转型

推进工业互联网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今年3月印发的《山东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建设网、云、端等“新基建”。

“网”。建设泛在连接的信息通信网络。加速发展融合5G、全光网、卫星通信和量子通信等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设施,通过骨干网扩容、国际通信枢纽建设和IPv6升级,进一步提高网络容量、通信质量和传输速率。

“云”。构建高效协同的数据处理体系。加快数据中心高水平建设,推动云计算、边缘计算、高性能计算协同发展,促进数据中心空间集聚、规模发展、存算均衡、节能降耗,提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场景支撑能力,全力打造“中国算谷”。

“端”。布局全域感知的智能终端设施。积极部署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强感知的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善泛在互联、标识统一、动态控制、实时协同的智能感知体系。

山东省通信管理局局长张洪溢介绍,山东大力开展5G网络建设,结合“五大新兴产业”和“五大优势产业”的产业布局,聚焦工业互联网、交通、教育、医卫、文旅等行业,持续推动5G应用发展。今年以来,全省5G投资完成69.5亿元,16个地市城区均已实现5G网络全覆盖,全部137个县(市区)实现主城区连续覆盖,5G用户总数达到923.5万户。山推5G一体化施工、临工5G远程挖掘机控制,成为全国5G工业应用探索标杆项目。

山东不仅前瞻布局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还全力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为“数字山东”建设、新旧动能转换构筑新“基石”。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李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