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经济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活力

新华财经贵阳3月26日电(记者 汪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在产业的可持续性支撑。近年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充分整合农户房前屋后闲散土地、水域空间等资源,按照变零为整、变废为宝、变繁为简的思路,探索出符合三都实际的庭院经济模式,为实现乡村振兴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变零为整,不断扩大庭院经济覆盖面

“传统农村庭院种养规模零散、效益不优、产销脱节,通过整合庭院产业,变零为整、变闲为宝,让乡村振兴有了持久的产业支撑。”三都县九阡镇石板村村支书潘永贤说。

潘永贤所说的庭院经济,在三都县主要是大力发展小菜园、小茶园、小果园、小药园、小田园、小作坊、小养殖“七小”庭院经济,它兼顾了农村产业、生态、人居环境改善。

目前,三都县共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田园、小药园、小茶园2.42万亩,小作坊220余家(马尾绣、蜡染、竹木家具等),小养殖出栏15.97万头(猪、牛),覆盖91个行政村2.35万户9.87万人,户均增收3120元,有力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潘永贤说,抓住壮大产业这个主体,才能撑起群众的“钱袋子”。石板村以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充分利用农户房前屋后的院落、闲置土地、闲散土地、水域空间、林下土地等,探索出了“三园两地一品一特”的庭院经济路子。

在项目选择上,加快调减玉米等附加值低、市场潜力不足的农作物,以板蓝根种植为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发展茶叶、黄桃、食用菌、生态家禽、林下养蜂、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在组织方式上,以点连线、以线扩面,以“支部+寨老+N”动员工作模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共同实施庭院经济,通过流转土地、坝区结构调整,重点推进“姑内-大水叶-小水叶-石板大寨”公路沿线产业带。

脱贫攻坚期以来,石板村共黑猪养殖1751头,项目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318户1431人;养殖生态牛356头,项目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339户1356人。种植板蓝根1500亩,茶叶1.2万亩,黄桃2526.9亩,钩藤414亩,线椒284.9亩。

2020年,石板村庭院经济产值560万元,解决群众务工26000余人次,长期解决就业500余人,实现“小庭院大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既保住了青山,也赢得了金山银山。

变繁为简,全面提升庭院经济市场活力

“以前家里种了一些水稻、玉米,也就够一年的口粮,日子过得紧巴,找钱全靠外出打工。”石板村村民潘永模说,现在村里产业多了,可以种板蓝根,也可以养牛、养蜂,不用外出,也能赚到钱。

今年50岁的潘永模,家里有2个小孩在读书,3年前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几年,他每年都种30多亩的板蓝根,每年光板蓝根这一项的收入就有5万多元。2018年,他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

三都县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让农产品变商品,像潘永模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庭院经济中获得长久的收益。目前,三都县农户发展酿酒厂2家(水妹红、九阡糯窖),食用特色酸加工厂3家(妮的酸、艾东、土牛馆),大米加工厂2家(瑞丰米业、周覃布依大米),马尾绣协会2个(中和镇马尾绣民族工艺品协会、中和镇三洞马尾绣协会),特色旅游商品小作坊80余家(大坳竹木家具、都江盖赖蜡染等)。

通过整合区域分散零碎的绿色生态农产品,三都县集中向市场推介,让绿色农产品走出农户,走向市场。重点打造出“云雪茗”“水晶葡萄”“都江椪柑”“九阡李”等品牌,实现产品线上“泉涌”出山,线下大量进入学校、超市。

三都县还积极与省内外知名电商企业(淘宝、京东、拼多多)合作,引导贵农网、电商云等第三方平台有针对性与三都电商进行点对点对接,培育电商网店200家,推动传统农业向体验式农业转型,同步提高产品网络销售率。

此外,三都县变繁为简,通过镇统一申报、县统一批复,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审批时间平均减少30个工作日左右。对符合要求、条件成熟、质量达标的产品,农产品认证主管部门及时跟踪服务,推动4个农产品(茶叶2个、香猪、旱稻)获有机产品认证。

健全冷链物流、电商销售体系,由进驻三都的物流企业负责农产品冷链运输线路,由分布在村合作社或农户家庭的85个网络销售站点负责网售产品,有效缩短了庭院经济产品从种植、生产到销售的时间。强化技术服务,县、镇、村分级成立产业脱贫技术服务指挥中心、所、站,形成产业脱贫技术服务指挥体系。

变闲为宝,庭院经济让乡村有业宜居

根据三都县庭院经济发展思路,重点在于整合庭院产业,改变过去产业规模小、结构老化等问题,并按照各镇、村的资源禀赋及种养习惯,做好产业布局,在庭院前后发展蔬菜、精品水果等重点产业,形成优势产业点、线、面的有机统一。

各类闲置的资源被产业填充,庭院经济瓜果飘香,也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在石板村,群众对农村残墙断壁、主干街道进行全面修缮清理,院落干净整洁、物品归类摆放整齐,庭院布局保持美观、错落有致。还采用竹子制作围栏,在院落栽种辣椒、青菜等农作物和月季、三角梅等观赏花卉,乡村环境别具一格。

潘永贤说,石板村党支部以前是个软弱涣散支部。这几年,通过对闲置的田地、宅基地、自留地、水塘及荒坡等按照“七小庭院经济”进行重新规划、改造,统一运作和管理,村里的产业逐渐丰富起来,干部和群众干事创业的精神面貌有了极大的改观。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石板村正全力推行“村社合一”三个“合一”。一是双向交叉任职,推行管理层合一。合作社在村党总支领导下开展工作,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合作社管理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村党支部书记依法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村主任依法担任合作社总经理,“两委”副职兼任合作社监事员等。

二是全民入社持股,实现农民双重身份合一。全面摸排村集体所有的资源、资产、资金等“三资”情况,将村集体“三资”全部注入股份经济合作社,让合作社实体化,实现农民双重身份,村内农民既是行政村的村民又是合作社的社员(股东),即实现全民持股。

三是实现组织经营管理合一。合作社在村党组织统一领导下,代表村“两委”经营管理村集体资产;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议事决策机制、监督机制,重大事项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与村民自治合一。形成“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构建村党总支负责领导和领办合作社、动员和发动群众、化解和调处矛盾纠纷,合作社负责调结构、办企业、闯市场。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