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扶好贫,未来增好值”——山东菏泽“四权分置”确保扶贫资产长期高效运营

新华财经济南4月27日电(记者杨守勇、闫祥岭)作为山东省脱贫攻坚主战场,菏泽市近年来整合各类扶贫资金投向市场主体,出台政策保障资金“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收益权”清晰明确。“四权分置”有效破解了涉农企业融资难、贫困户就业难、村集体增收难等诸多难题,不仅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出“四两拨千斤”作用,也能够长期发挥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基础和经济动力。

“撒胡椒面”变为“打包式经营”

“以往都是上级往各村撒胡椒面,村里随后就撒给贫困户。”传统做法曾给基层留下深刻印象。但扶贫资金,往往就这样被摊薄,钱花了不少,扶贫效果却打了折扣。

国家投入巨量扶贫资金,不仅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更需要经营好管理好这些资产。菏泽市决定长期发挥扶贫资金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长久支撑。

在持续多年的脱贫攻坚行动中,各地都形成了庞大的扶贫资产。2016年以来,仅菏泽市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282个,总投资约53亿元。到去年底,全市扶贫项目形成归村集体所有的扶贫资产约43.33亿元。

基于“脱好贫、增好值”目的,菏泽市打破“撒胡椒面”思维,将财政涉农资金“按大类打通,跨类别使用”,在“打包式经营”理念下,探索“四权分置”扶贫资产管理体系:通过制度设计,明确村集体的资产所有权;与优质企业或农村经营大户约定经营权;落实县乡村的监督权力和责任;确保贫困户和村集体享有收益权。

“扶贫资产产权界定模糊、运营效果欠佳,曾长期困扰基层脱贫工作。‘四权分置’目的直接,效果很好。菏泽市不仅完成了脱贫目标,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减少了低收入村,消除了零收入村,提升了村组织的办事能力和影响力。”山东省委党校教授季冬晓说。

全链条管理 阳光下运行

走进菏泽市定陶区茗嘉兴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食用菌大棚园区,“扶贫项目公示牌”特别醒目,园区资产归属、监管单位、运营单位、受益范围等一目了然。

定陶区扶贫办主任吴彬说:“县里整合500万元扶贫资金投入这家合作社。资金的所有权归天中街道19个村庄(社区)、仿山镇20个行政村,运营单位是茗嘉兴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监管单位是天中街道办事处,受益范围是上述两地870户贫困户和村集体。”

类似的公示牌在菏泽并不少见,公开透明的制度设计,堵住了管理漏洞。

郓城县扶贫办主任时志荣告诉记者,扶贫资产除确权到户外,明确归村集体所有。整合多个村资金实施的项目,形成的资产按照各村资金比例进行确权;覆盖多个村贫困人口的项目,按照这些村贫困人口比例进行确权;占用多个村土地的项目,按各村占地比例进行确权。

菏泽还发挥龙头企业、经营大户的作用,采取承包、租赁等方式,面向优质市场主体放活扶贫资产的经营权,并明确扶贫资产收益优先用于扶贫。巨野县扶贫办主任张天栋说:“我们按照‘村提方案、镇级审核’的流程进行收益分配,项目收益优先用于贫困户增收,按照困难程度进行差异化分配。”

此外,菏泽落实各级监管责任,建立管理台账,及时公告,让扶贫资产在阳光下运行。

“以镇、村负责人为主体成立资产管护小组,每季度进行一次项目运营风险评估,期间不定期督查,项目收益分红等情况都要在村内公示。”定陶区黄店镇党委书记王奉波说。

打下产业基础 助力乡村振兴

“就在我们想扩大再生产而苦于资金紧张的时候,区扶贫办给我们投入了扶贫款。现在我们直接带动2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每年还为周边16个村提供30多万元分红。”在定陶区黄店镇益民蔬菜种植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合作社负责人何淑超说。

“四权分置”培育发展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推动其走上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道路,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走进位于巨野县大义镇吴楼村的美菲服装项目生产车间,几百名工人紧锣密鼓地忙碌着。这个巨野县与青岛市城阳区的扶贫协作项目,去年克服疫情影响,实现产值1.5亿元。

项目负责人牛勇说:“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吸纳就业1200人,年产值约5亿元,实现税收1000万元。每年有136万元收益,用于增加扶持村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收益。”

2016年以来,菏泽市累计实现产业扶贫项目收益约5亿元,惠及贫困人口139万人次。菏泽市扶贫办主任蔡维超说,“四权分置”推动菏泽扶贫资产进入持续发挥效益的“快车道”,实现了产业扶贫带动一批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成效实在,也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顾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