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碳大省”山西“亮剑”碳中和、碳达峰

  新华财经山西6月4日电(记者张磊)曾“点亮全国一半灯,烧热华北一半炕”的能源大省山西,在2020年以10.63亿吨的原煤产量重回全国第一大产煤省位置。煤、焦、冶、电是山西的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碳排放总量大、强度高,且碳排放结构问题突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今年的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将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牢牢抓住“十四五”这个关键期,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转型发展蹚新路提供坚强支撑。

构建绿色多元供应体系

2021年,山西省将建设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基地、非常规天然气基地、电力外送基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促进新能源增长、消纳和储能协调有序发展,推动多能互补开发,形成绿色多元能源供应体系。

“2021年将合理控制煤炭开发规模,计划有30座煤矿核增产能,原煤产量稳定在10亿吨左右。”据山西省能源局副局长王茂盛介绍,“十三五”期间,山西省大力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和煤炭产业升级,着力提升煤炭供给质量,先进产能占比达到68%。

推进“5G+”智慧矿山建设,是实现煤矿智能化发展、安全生产和减员增效的有效手段。山西省计划三年内建成10座智能化示范煤矿、50个智能化示范综采工作面;5年内基本实现全省大型煤矿、灾害严重煤矿及其他具备条件煤矿的智能化;到2030年全省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煤炭开采本身不会排放大量碳,但在采掘过程邻近煤岩层瓦斯会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倍,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极强。”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能源战略与工程咨询中心主任邓蜀平介绍说,推广煤与瓦斯共采,乏风瓦斯减排技术是煤炭开采过程中碳减排的有效手段。

日前,山西省研发了分层开采煤层采动卸压区煤层气地面钻井抽采、地面煤层气预抽井改造采动(空)井“一井多用”等技术,有效解决了工作面瓦斯治理难题。“十四五”期间,山西将加快煤炭采空区(废弃矿井)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实现储气设施规模化、集约化运营。到2025年,地面抽采量预计达到250亿方。

近些年,山西变输煤为输电,不断提升晋电外送能力,“十三五”期间年外送电量突破千亿度。

未来五年,山西立足电力外送基地战略定位,将布局推进一批特高压及外送通道重点电网工程;探索大容量、高参数先进煤电项目与风电、光伏、储能项目一体化布局;深化电力市场建设,构建“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的现代电力市场体系。到2025年,电力外送能力达到5000万至6000万千瓦。

煤电是电力行业高碳减碳的“重中之重”。山西将探索立体利用土地发展清洁能源模式,推动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与建筑、交通等产业和设施协同发展;推动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分布式发电、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示范应用;有序布局焦炉煤气制氢全产业链发展;因地制宜推进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能等开发布局。

构建绿色低碳消费体系

“煤炭大省山西想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煤炭消费占比,需要克服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王茂盛说。

山西省将在“十四五”期间主动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大力发展低碳交通,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等;建立完善有利于能源节约使用、绿色能源消费的制度体系。“清洁化、低碳化”正成为山西能源消费的新“名片”。

数据显示,山西省每发1度电,需要消耗315克标准煤,与先进国家的270克的耗煤量有较大差距,减少煤炭使用量的空间巨大。

首先,山西将积极实施节能优先。建设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加强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耗能节能;实行用能预算管理,将国家下达新增用能空间和节能挖潜、淘汰落后等腾出的用能空间纳入用能预算统一管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用能权初始分配和有偿使用交易制度。

其次,加大清洁能源替代力度。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开展煤炭消费减量等量替代,稳步推进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在居民生活、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实施电能替代工程,提高供电服务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在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分布式能源中心。到2025年,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0%。

第三,大力提升民生用能品质。统筹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开展绿色能源综合服务站建设试点;巩固清洁取暖成果,持续提高农村地区清洁取暖覆盖率,平原地区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率先完成太原及周边“1+30”区域平原地区清洁取暖替代;推动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支持农村地区分布式能源建设,推广适宜农村绿色节能建筑和农用节能技术、产品。

构建绿色生态碳捕集体系

碳捕集和碳储存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手段。近些年,山西省发力碳捕集技术,通过增加碳汇、发展碳捕集和封存利用技术等,实现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

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碳吸收器。据测算,每亩林地每年可产生碳汇量约1吨。近年来,山西省年均造林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碳减排价值和潜力巨大。山西积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科学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人工造林、湿地植被恢复等重点工程,开展全省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创建绿色低碳生活。

山西省还成功地研发了“煤基烟气减排、微藻生物固碳与烟气废弃资源绿色循环利用”的创新产业链,并实现连续生产运营。开展通过微藻与燃煤排放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规模培养,转化为优质生物燃油及高价值微藻粉的研究。据了解,微藻固碳效率比普通植物高10倍以上,可吸收烟气中65%以上的二氧化碳和90%以上的氮和硫。

除生态碳汇外,山西还不断提升工业固碳能力。日前,山西清洁碳经济产业研究院自主研发、投资建设的碳捕集及转化装置,从火电厂烟气捕集二氧化碳,并转化为战略新材料碳纳米管及其下游产品。今年3月,山西清洁碳经济产业研究院的碳纳米管导电浆料生产线生产出了第一批锂电池导电浆料,并提供给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锂电池导电剂的试用。

碳基新材料产业是山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高性能碳材料的重要研发和产业基地,山西赋能研发新一代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石墨等高性能碳材料,建设了高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项目集群。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郭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