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连续四年聚焦创新名城建设

新华财经北京6月22日电(记者 沈汝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0年版全球创新指数,南京四年实现“四连跳”,排名从2017年的第94位跃升到第21位;在权威期刊《自然》评选的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南京高居第8……近年来,南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连续四年出台“一号文件”聚焦创新名城建设。创新已融入南京发展的血脉,成为城市的鲜明气质。

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城市愿景,南京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创新创业活力不断释放。

1624330381238.jpeg

4月6日,空中俯瞰中国(南京)软件谷北园。软件谷北园重点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通信软件及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研发基地   冯芃摄

顶层设计厚植“创新沃土”

曾经的繁华古都,如今正成为创新沃土。据统计,南京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6年的62.5%提高到2020年的66.5%,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38%。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南京位列第4位。

南京在创新之路上所迈出的坚实足印清晰可见。无论是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遍地开花,还是利用主城闲置资源规划“城市硅巷”,抑或是全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都是南京创新发展画卷中的一块块“拼图”。

“拼图”的聚合得益于顶层设计引领。自2018年开始,南京每年第一会、“一号文件”都聚焦创新名城建设,招揽八方力量,就全城创新工作部署动员。

2020年8月,南京市委创新委员会正式挂牌。南京所有跟创新相关工作,都在这里统筹调度,旨在从更高水平谋划、以更大力度推进创新名城建设体系的深化和完善。

据介绍,除了每年的“一号文件”,南京还提出“两落地一融合”、创新人才集聚、创新企业倍增、高端产业培育等“十项工程”,每一项都分别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

从新型研发机构到高新技术企业,南京梯次扶持“育苗造林”,逐步形成了“雁阵梯队”。同时南京放眼全球“移栽大树”、“老树发新芽”,高新技术企业从2017年的1850家快速增加到2020年的6500家。独角兽企业从2家增加到15家,位居全国第5。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俱乐部秘书长潘定国等多位企业负责人说:“南京空气里越来越有创新的味道。”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南京踏上建设引领性创新型城市征程的新元年。为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南京针对2021年需要解决的创新方面“大事难事急事”,提出诸多破解当前瓶颈的政策措施。

譬如,加码支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对首次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给予30万元奖励,有效期满当年仍获得认定的再给予20万元奖励,并健全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递增奖励机制……满满政策“干货”的背后,是南京建设“创新名城”的魄力和决心。

“招才引智”驱动创新发展

稳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的南京,给创新创业者提供了与城市共成长、充满想象力的大舞台。

南京突出人才驱动,建立市场化综合评价体系,实施人才“举荐制”,大胆选用“非共识性人才”;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推出“紫金山英才卡”,集成创新创业、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等特色精准服务,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强磁场”。

2021新年“第一会”,南京给人才发出诚意满满的大红包:对顶尖人才(团队)给予500万~1000万元支持,其中具有标志性全球影响力的,综合资助最高1亿元;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50万~350万元支持。现在,南京城市创新“合伙人”的队伍正不断壮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已达400余家。

图灵奖得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院士首次创业,就于2018年率领团队在南京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希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CEO李强介绍,在姚期智院士的感召下,很多优秀的清华校友纷纷来到南京创业,集聚了高精尖人才超过50人,“我的工作是帮助这些科学家,把他们实验室的成果摆上‘货架’,帮助他们实现产业化。”经过短短几年发展,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已申请32项发明专利,累计孵化、引进人工智能企业20多家,总估值超24亿元。

借力每年举办的创新周,南京又开拓出一条通往顶级创新智库的路径。2021南京创新周期间,将有大批两院院士、诺奖图灵奖得主、知名企业高管、投资机构负责人、大学校长等创新大咖来南京共话创新。

根据计划,到2025年,南京有望集聚顶尖人才(团队)100个、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000名、培育创新型企业家1000名、累计引进创业就业海外留学人才8万名、青年大学生创业企业突破10万家。

布局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

在全国率先成立定编定岗的“市委创新委员会”,实现从部门管科技工作到党委抓全面创新的转变;83个园区整合为15个高新区,拧成一股绳力推创新;连续多年举办南京创新周……南京的创新工作不断走实走深,科创朋友圈越来越大。

人才是科技领域生产关系最核心的要素,南京选派科技人才专员赴重点高校驻点对接,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出台吸引大学生来宁创业就业的“宁聚计划”,三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110多万。

南京的科创“朋友圈”不局限于国内,聚焦“走出去”,南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通过实施“生根出访计划”,着眼全球创新热点区域,南京有的放矢与目标国开展紧密合作和深度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南京布局建设了29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使南京直通全球创新最活跃的地区。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分别在南京江北新区和溧水区合作设立科研机构。南京成为海内外一流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首选地。

截至目前,已有6名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98名中外院士在南京创办企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版全球创新指数中,南京排名第21位。2017年以来,南京已从第94位、第27位、第25位到第21位,实现了“四连跳”。

2021年,南京又立下新目标:力争实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48%,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家,高企净增3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7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已成为南京各界共识。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表示,创新驱动是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路”,南京要以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关键抓手,在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取得更大突破,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创新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不断优化创新保障体制机制,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强化协同推进机制,用好市场化思维和手段,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韩立明说。


编辑:石莉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免责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