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创造性转化激活“文化基因”

新华财经郑州6月24日电(记者李文哲 史林静)从《只有河南》未开先热到现象级的博物馆文创“考古盲盒”,从憨态可掬的“唐宫小姐姐”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从“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到“端午奇妙游”……近来,河南不断从中华璀璨的历史文化中取材,打造出一个个现象级文化产品,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不断激活镌刻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

共鸣: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

水随舞动,衣袂翩跹。舞者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系列节目惊艳网络:水下舞蹈《洛神水赋》演绎绝美“洛神”;《龙舟祭》重现传统端午祭礼;《兰陵王入阵曲》在时空交错中尽显家国情怀……

据相关统计数据,自播出以来,“端午奇妙游”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了35亿,48小时内热搜上榜19次,视频的播放量超过1亿。为什么短短几分钟的洛神舞蹈能够引发网友的广泛共鸣?业内人士分析,除了“水下”的创意,这更多缘于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共同的文化记忆。

“飞天壁画活了”“大国底蕴”“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一波波热评背后是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主创团队颇有底气地表示,“好的作品国人看了会有感受,会奔走相告”。河南卫视总监刘林军说:“如今许多年轻人对于文化的追求不再是充当门面,而是一种内在的自省的追求;他们体现出来的这些特质,让我们做文化类节目越来越有信心。”

此前,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就已吹来一缕传统文化创意表达的清新之风,反响盛况犹在眼前,衍生节目和文创产品也频频圈粉。与此类似的,还有一段真人演绎龙门石窟石刻艺术精品《帝后礼佛图》的视频,让亿万观众大呼过瘾。

“真人版《帝后礼佛图》出圈,通过对国宝复原,展现千年前的盛景,这是历史遗存时尚表达的一个典型范例,让历史通过现代舞台更好地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这场秀,秀的不仅仅是服饰、妆容和仪式,更是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厚重历史。”洛阳自媒体人王晓鸽说。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淑华认为,此类中国风节目“出圈”又“炸圈”的背后,是创作者满足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诚意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敬意。“‘端午奇妙游’等精彩作品诞生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出圈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触动了观众内心对于传统文化、历史传说、艺术审美的钟情与厚爱。”

密码: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

从《唐宫夜宴》《帝后礼佛图》到《洛神水赋》,创作团队没有将文化符号简单堆砌,更没有一味追求排场宏大,而是精心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契合点,用创新的形式为传统文化赋能,让那些古朴的文明“活”起来,穿越历史,更穿透荧幕隔阂。

无独有偶,当双脚迈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人们就好像在时空碎片中移步换景,纵览数千年风流。上百亩将熟的麦田,长长的黄色夯土墙,还有56个棋盘格局的建筑空间,每个空间都分别上演着中原大地曾发生过的喜怒哀乐。

总投资60亿元、历时四年打造,从投资的角度讲,《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这一中国最大的戏剧聚落群的诞生似乎很难被理解。有人估算,收回成本需要150年。河南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算的却不是经济账:“给河南树碑立传的事,投多少钱算多?”他认为,正谋求崛起的河南,需要一个文化殿堂级的作品,来承载中原人的追求与梦想,演绎华夏文明发祥地的苦难与辉煌,而自己有责任、也有能力这么做。

近年来,河南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激活文化遗存活力,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历史遗存全面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河南博物院推出“失传的宝物”考古盲盒,让游客挖“宝”上瘾;“妇好鸮尊”“云纹铜禁”化身冰箱贴、胸针、项链;古都开封清明上河园让人“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端午奇妙游”执行策划徐娜说,创作团队扎根于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结合端午的传统习俗和当代人的需求、期待进行了再创作。“文化是一个生命体,我们正与时俱进地嫁接优秀文化,激发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努力创作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文艺创作者要在对历史尊重和弘扬的基础上,生动表达它们的独特魅力,用创新的视听艺术方式呈现历史文化中最耀眼的元素,真正放下包袱和年轻人进行交流对话,以创新致敬传统。”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创新性结合,也为坚定文化自信开辟了新路径。

传承: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在郑州,体会华夏古国的神秘;在洛阳,看盛世隋唐的辉煌;在开封,感受梦华大宋的气象。”前不久召开的2021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上,河南文旅发展的新IP“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备受瞩目,让世界听到了河南加快打造全球探寻体验华夏历史文明重要窗口的“最新表达”。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从夏至宋占据国家政治经济中心三千年,绘就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画卷。“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加快构建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河南规划了清晰的目标和“蓝图”:到2025年,把河南打造成为全球探寻体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据了解,《洛神水赋》播出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文推介,称是“难以置信的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也转发相关舞蹈视频,并引用《洛神赋》中的名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赞美。

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河南省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新斌认为,以长安—洛阳—开封为东西轴线的中国大古都“黄河时代”,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底色构成。“在这种深厚的底蕴影响下,文化的力量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勃发。”

“未来我们需要更好地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富矿,打造出更多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地标性文旅项目、标志性文旅品牌,以它们为载体,让人们在感知黄河、感悟黄河文化中,进一步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把更多中华文化之美传播出去。”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姜继鼎说。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站在承载着无数辉煌的中原沃土,河南正把丰厚的文化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宝贵的精神财富持续弘扬起来,用无数涓滴汇成千顷澄碧,奏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程沥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