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突破工业重塑优势力避“煤竭城衰”

新华财经济南7月26日电(记者贾云鹏)山东枣庄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然而经过长时期高强度开采和粗放式发展,煤炭资源濒临枯竭,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困难重重,2009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枣庄市依托深厚“工业基因”,旗帜鲜明提出“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思路,以工业崛起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升级推动城市转型,通过创新机制、创优环境打造出智能制造、新能源等现代产业集群,转型之路越走越宽。

多元产业破解“一煤独大”

从煤到电力增值2倍,到甲醇增值4倍,到醋酸增值10倍,到醋酸酯等最高可增值80倍。位于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的中峰化学有限公司,把这条价值链做到了高端。记者在这家公司看到,醋酐经过催化聚合变成了白色的棉絮状醋酸酯,可用于制作香烟过滤嘴和眼镜架。

中峰化学是枣庄推进煤化工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一个缩影。枣庄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建市之初,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为支持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工业城市、能源基地的地位由此确立,据保守估计,百年来枣庄原煤开采总量达10亿吨。同时,对应形成了以煤炭、水泥“一黑一灰”为代表的产业结构,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高达70%以上。据枣庄市城市转型促进中心副主任刘纹学介绍,随着境内煤田资源濒临枯竭,枣庄煤矿、陶庄煤矿、田屯煤矿等一大批矿井相继关闭,传统产业占比偏高、产业结构偏重等问题突出,城市发展陷入窘境。

枣庄市委市政府认为,城市转型的基础是产业转型,产业转型的首要任务是培育接续替代产业,而煤化工则是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突破口。基于此,枣庄出台了新旧动能转换高端化工产业专项规划(2018-2022年),推动煤化工产业从煤焦化、煤气化两条路径同时突破,形成了十多条产业链,实现了传统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新型化、精细化跃升。煤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2020年度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专项激励名单,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煤气化、煤焦化、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链较为齐全的地区。今年1—6月,集群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19亿元,同比增长50.8%。

枣庄市推进水泥、造纸、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加速改造提升,同时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多元产业初步摆脱了“一煤独大”局面。去年全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9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8.2%,“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24%。

以锂电产业为例,枣庄已拥有22家锂电骨干企业,能提供200多个产品种类,形成了正负极材料、锂电池隔膜、电解液到电芯、动力电池系统集成的相对完整产业链,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锂电检测中心也坐落于此,枣庄正打造全国锂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基地。

智能制造引领“工业强市”

枣庄市调研发现,当地老工业基地转型虽成绩明显,但总量不大、质量不优、发展不快的问题还未根本扭转。据介绍,2020年,枣庄传统资源型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仍超65%,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仅占全省的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6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市内大企业、大集团缺乏,仅有一家企业入选全省民营企业100强,工业百强企业至今没有突破。

针对这一现状,枣庄提出了“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发展战略,要求依托深厚“工业基因”,集中资源推动工业做强做优,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力争用三年时间,推动制造业产值突破3200亿元,全力打造‘京沪廊道智能制造高地’,以智能制造引领工业强市。”枣庄市委书记陈平说。

走进位于枣庄市中区的山东正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纺纱车间,除了轰鸣作响的机器,基本看不到纺织工人,这得益于公司2018年与青岛海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昇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智慧纺纱综合管理平台。借助这一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产量、质量、能耗、环境温度湿度等均可实时智能化管控,生产工艺、质量管理和效率明显提升。“我们现在生产万锭用工仅35人,生产效率提高30%,研发周期缩短40%,能耗降低17%,产品出口率25%以上,间接出口率90%以上。”公司总经理庄建刚说。

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枣庄市坚持“两条腿”走路。开展千项技改、千企提质“双千”工程,政策引导传统企业将技术改造设备奖补比例提高至10%,技改项目贷款贴息比例提高至50%,将“零增地”技改项目奖补比例提高至12%。同时,招商引资新上项目向智能制造倾斜,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强链补链,打造更多“黑灯”工厂、无人车间、数字园区。

由山东威能数字有限公司与上海交大智邦有限公司共同出资5亿元建设的交大智邦(枣庄)数字科技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项目针对汽车动力总成制造需求,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引领,已成功研发出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加工装备和智能制造产线,突破了这一高端装备领域“卡脖子”技术,可为汽车、船舶、军工、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提供进口替代设备,成为我国汽车和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技术产业化应用的一个示范标杆。

创优环境赋能“产业兴市”

枣庄市发改委主任史峰说,根据规划,枣庄市将打造高端装备和高端化工2个千亿元级、新材料1个五百亿元级、新能源和新医药2个三百亿元级、新一代信息技术1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形成“2121产业雁阵”,通过“产业兴市”实现转型发展。

锂电所属的新能源板块,承担了300亿元的发展目标,枣庄高新区是发展锂电产业的“主战场”。据枣庄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广部介绍,目前高新区锂电规上企业有4家,去年总营收8.36亿元,目前有2个总投资过50亿元的锂电池项目正开工建设。“我们正积极推进天能动力电池、保利新10Gwh锂电产业园、吉利HEV动力电池等项目尽快签约落地,建成锂材料、锂电池、锂动力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王广部说。

如何吸引项目落地,枣庄靠的是创新机制、创优环境。史峰介绍,他们制定出台了《“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的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方案》等“双20条”措施。同时,推行“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制度”,筛选出78个省级重点项目,由78个部门负责帮包,每个部门选派一名县级干部作为项目推进专员,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帮包部门、一名推进专员、一个推进方案、一跟到底”的项目服务推进机制。在市发改委设立全市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办公室,制定考核管理办法和问题化解等“三张清单”,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为推动项目投资,枣庄还在上海等国内重点区域布局建设了产业促进中心。“这可以更好地满足投资商在大城市设立销售中心、研发中心、办公场所的需求,把生产基地设到枣庄来。”枣庄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商务局局长岳增波说,枣庄加快搭建“飞地”招商平台,发挥异地孵化器作用,让更多项目“孵化在外地、转化在枣庄”。

枣庄市还放大“2.5小时到北京、2.5小时到上海”的区位优势,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产业公共创新平台,中科院化工新材料基地、浙大工研院、北航机床创新研究院、北理工鲁南研究院等先后落户枣庄,打通“政产学研金服用”通道,为城市转型提供了强力支撑。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