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政务服务“跨省通办”驶入“快车道”

新华财经天津9月29日电(记者李亭 王宁)异地申请学历公证、异地申领电子医保凭证、异地网上申请开设企业……在天津市“政务一网通”平台中,越来越多的政务服务事项被纳入“跨省通办”服务范围。近年来,为满足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的需求,天津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不断便利线上线下“跨省通办”服务,重点探索京津冀区域内通办,有效畅通了政务服务渠道,让群众办事不再“折返跑”。

140项跨省政务服务事项“分步办”

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是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为各地开展“跨省通办”服务事项落地指明了方向。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2020年11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天津市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通过改革,进一步统一服务标准、畅通服务渠道、整合服务资源、强化数据共享、创新服务模式、打破壁垒障碍,有效满足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需求。服务事项包括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居住、婚育、出行等个人服务高频事项和各类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涉企经营许可等企业生产经营高频事项,共140项。

《方案》明确了天津分步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时间表:2020年底前实现第一批58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2021年底前实现第二批76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2021年以后持续推动第三批6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同步探索将更多事项纳入通办范围。

针对群众需求强烈的线上“跨省通办”,天津按照“应上尽上”的原则,将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政务一网通”平台,提供申请受理、审查决定、颁证送达等全流程全环节网上服务,实现申请人通过天津网上办事大厅“单点登录、全市漫游、无感切换”,由业务属地部门为申请人远程办理。加强“津心办”应用程序建设和应用,推动天津网上办事大厅已接入的“跨省通办”事项“掌上办”“指尖办”。

同时,天津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跨省通办”窗口。对必须到现场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申请人可在“跨省通办”窗口提交申请材料,窗口工作人员收件后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身份核验,通过邮件寄递至业务属地省市部门完成办理,业务属地省市部门寄递纸质结果或网络送达办理结果。

记者从天津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办公室了解到,截至目前,天津市第一批58项“跨省通办”事项已经正式上线运行。服务事项涵盖了社保、不动产登记、住房公积金、学位学历、职业资格、就业创业、职业年金、企业登记等,过去企业、群众异地办事的堵点难点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京津冀政务服务事项“重点办”

深化京津冀区域内通办是天津探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重点任务。天津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由北京市牵头,京津冀初步形成了“京津冀+雄安(3+1)”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线上线下服务框架。用户线上申请办理事项,预审通过后直接转到统一受理;用户线下申请办理事项,由工作人员统一受理后分发给相应地区和部门,并在办理结束后反馈办理结果,实现跨地区线上线下联动办理。

2020年11月,天津市静海区市场监管局与河北省沧州市行政审批局、山东省德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共同签订了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协议,实现三地(33县市区)企业开办、商标注册等34个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并现场颁发“跨省通办”首张营业执照。

天津市静海区市场监管局政务服务科副科长陈堃介绍,为保证“跨省通办”业务的开展,三地建立了长效联络机制,明确“跨省通办”日常工作联络员,及时响应、解决“跨省通办”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同时,落实首问负责制,对于“跨省通办”业务申请人实施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通办事项和优惠政策,并及时告知属地“跨省通办”工作联络员进行审批。

“现在企业登记完全能通过互联网来操作,并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企业登记要求的材料都一致,这是三地能够实现‘跨省通办’的前提。”陈堃说。

今年年初,北京经开区与天津经开区签署《北京、天津经开区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实施方案》,推出首批包括人力资源服务许可、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企业登记档案查询等在内的20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

今年4月,位于北京经开区的北京正霖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通过天津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的“跨省通办”专窗,实现了企业档案远程查询并现场打印企业登记档案。这是北京经开区为天津经开区开通企业档案查询权限以来发生的首个“跨省通办”案例,极大提升了两地服务效能。

随着通办事项不断深化,京津冀“跨省通办”朋友圈不断扩大。今年6月,天津市宝坻区政务服务办与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依托国家、两市政务服务平台,打造两地政务服务“网上有通道、线下有专窗、自助有终端”的一体化办理模式;8月,北京经开区、天津经开区、广州经开区正式启动三地国家级经开区268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继续深化政策落地“创新办”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面对企业和群众日益增长的异地办事需求,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还有提升空间。下一步,需继续加强异地对接和部门协同,从创新模式、优化流程、强化支撑等方面入手,综合提升异地政务服务水平,更大限度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创新异地代办、联办模式。专家建议,继续加强服务创新,推出跨省代办、联办等模式,建立异地收件、问题处理、监督管理、责任追溯机制。同时,建立“多地联办”模式,企业和群众只需向当地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后续程序便进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共享,减少申请人办理手续和跑动次数。

——优化业务办理流程。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薄文广表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各项业务办理流程,提升服务水平,特别是对于投资项目审批、生产许可证办理、异地就医结算等涉及企业及其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尽快实现全部事项网上办、就近办、跨区办,增强企业跨地区投资和发展的积极性。

——强化系统技术支撑。部分基层干部指出,很多“跨省通办”事项依赖大量的线下协调和服务,距离真正实现跨区域政务服务事项的线上办理还有差距。薄文广表示,建立稳定可靠的软硬件系统是“跨省通办”的关键,建议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强化系统稳定性,并打破地域阻隔和部门壁垒,促进条块联通和上下联动。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