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高新区:“产业+人才”筑就科技创新高地

中国高新网2019年06月06日10:25分类:园区

海口高新区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和产业的关系,积极实践“产业+人才”模式。在《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的实施下,各路人才再次跨越琼州海峡,开启海南建设的新征程。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才将海南视为“第二故乡”,愿意为海南的发展尽一份心、出一份力,而园区的人才智力资源也已经转换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引擎。

30年前,伴随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历史机遇,10万人才涌过琼州海峡,演绎了一次人才迁移史上罕见的壮举;如今,在《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的实施下,各路人才再次跨越琼州海峡,开启海南建设的新征程。

纵观历史,人才始终是海南发展的基石。作为海南省惟一的国家高新区,海口高新区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和产业的关系,“缺什么,引什么”,向海内外人才抛出橄榄枝。

在海口高新区的不懈努力下,创业先锋来了,高端科技人才来了,南非科学家考察团也来了;一座座人才工作站矗立起来了;一个个产业园拔地而起。培养扶持了中国最大的涂布膜供应商和烟用薄膜的主要供应商,同时也是全球第二个可以生产多种涂布薄膜的供应商——海南赛诺;园区祥云公司运用核心的解算方法,在监测大型基础设施和自然灾害点时,将监测误差缩小到3毫米;海南华益泰康研发的制剂以零缺陷通过美国FDA认证,实现了海南省制药企业的又一次“零突破”;齐鲁制药大批量注射剂销往美国,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注射剂产品被FDA批准出口美国的医药制造企业,开创海南省医药产品大批量出口发达国家的先河;“再林”“快克”“康芝”等医药品牌驰名中外……

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通过积极实践“产业+人才”模式,海口高新区已经走出了一条人才引领产业、产业汇聚人才的良性发展之路。

“靶向招才” 汇聚海内外英才

曾广天,海南广天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在成立海南广天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前,他当过一名普通的机械设备检修技术员,也曾在物流公司做过一名业务销售员,他创办过物流公司,也担任过贸易公司的总经理。

从一个小小的检修员,到物流和贸易公司的掌舵人,曾广天完成了他职业生涯中的完美逆袭,但他一直心怀一个“先进中国制造”的梦想。

2015年9月,一个偶然的机缘,曾广天途经海口高新区,看到了园区内道路两旁花红叶绿、满树如火、富丽堂皇的凤凰木,凤凰木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昭示着火热青春、凤凰涅盘、祥瑞恒久,曾广天多年来深藏于心底的那个梦想一下子又被激发了出来,加之海口高新区广揽人才的胸怀,让他坚定地走进了海口高新区创业,凭借他的创业资本、运营经验、专业技能基础以及“先进中国制造”的梦想注资成立了海南广天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广天恒公司成立以来,海口高新区时刻关注着企业的发展动态,在政策优势、资金扶持方面及时地给予引导与指导,促使企业快速成长。短短三年间,广天恒公司就发展成为一家集科研、生产、营销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型现代化企业,相继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3件。拥有相当规模且配套齐全及配备精良的研发与试验设施,还有一支具有丰富的产品开发和应用经验的燃油气安防产品科研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管道燃气自闭阀、瓶装液化石油气瓶阀、液化石油气自闭调压器等系列产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曾广天只是千千万万名来海口高新区创业的人才中的一员。自“百万人才进海南计划”实施以来,海口高新区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人才高地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拓宽招才揽才思路,建立“四个统筹”机制,全方位统筹当地人才、外地琼籍人才、国内人才和境外人才,聚四方英才而用之。

值得注意的是,海口高新区招揽人才并非单纯追求量的提升,而是根据产业所需,本着“企业缺什么就招什么”的原则,实施“靶向招才”计划。

据悉,海口高新区紧紧围绕自贸区、自贸港3大产业类型、10个重点领域、12个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缺什么引什么,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招才引智工作。同时,海口高新区将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海南省建设自贸区(港)的重大机遇,以深入贯彻落实海南省《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为主线,依托海南自贸区(港)的国家政策优势、全国最好的生态优势、经济特区和国际旅游岛优势,营造“宜居宜业”的双创生态环境,吸引国内、海外归国人才落地创新创业,引进具备国际化服务能力的技术服务平台、离岸金融服务等机构,为海南省乃至全国持续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发展提供参考和经验借鉴。

截至2018年年底,海口高新区共引进各类人才5500余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超过90%,博士62人,海外归国人员61人。园区现有省市创业英才、拨尖人才、特聘专家、重点专家、高层次人才等73名,留学归国和外籍专家170多名,为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才支撑。

加强特色载体建设 让民营资本浇灌双创之花

创新创业离不开载体的扶持和培养。在双创载体建设方面,海口高新区并没有大兴土木,而是因势利导,让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开创了一条民营资本+科创的先进孵化模式。

据介绍,为了更好地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海口高新区重点支持有成长潜力的传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为创新型孵化载体,实现民营资本与科创动能的优化组合,打造民营企业依靠科创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海口高新区激发民营资本投入“双创”,发挥生力军作用。以海南赛诺实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新型民营研发机构坚持科技体制机制创新,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吸引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和新平台,这家企业抓住机遇,成立了新型研发机构——海南聚能科技创新研究院,于2016年8月在海口国家高新区落户,并得到海口高新区的全方位支持。

海南聚能科技创新研究院定位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智能人居、大健康、航天科技、传感器、海洋先进技术、新材料为重点研究方向,并逐渐向适合海南发展的其它重点产业拓展。

创新院一期位于海口国家高新区狮子岭工业园内,占地面积10000㎡。为推动科技型人才创新创业,海南聚能科技创新研究院搭建了微藻生物研究平台、新材料平台、智能传感器研究测试平台、智能人居绿色科技建筑平台、移动医疗大健康医疗平台、知识产权数据库、筹建新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截至目前,创新院帮助载体内企业申请专利266项,授权149项。创新院引进研究机构退休院长、留学博士、在校博士生导师等为学术带头人,担任创新院各平台的负责人,聚集了国内外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其中6位被评为海南省高层次人才。

为了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引进来”,带动更多企业“走出去”,海口高新区建设国际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探索走国际化路线。目前,园区初步探索建立“一基地,两中心”发展模式,即国企海口国家高新区创业孵化中心和民企海南聚能科技创新研究院。围绕引进外资,扩大离岸创业影响力,推动重点产业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吸引和集聚海外高端人才和创业者;支持促进海外人才开展离岸研发、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等业务。

作为海口高新区离岸创新创业中心重要载体,创新院二期——膜力创新工厂项目将投资5亿元,总建筑面积122770㎡,建设周期2年(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据估计,到2020年,研究院智能人居应用、智慧水务在线监测应用、卫星遥感数据服务应用、小球藻饵料、水性新材料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将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其中智能人居技术集成应用,目前已与海南现代科技集团签订了近亿元的项目。

2018年,海口高新区注册外资企业总户达15家,注册资金达54227.5万美元,这些外资企业主要来自德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泰国7个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

做好服务工作 推动科技创新上台阶

除了海口高新区主动引进的人才之外,每年冬天还有大量人口涌入海南“猫冬”,他们当中甚至有很多人因看好海南的生态气候环境,选择长期移居海南,安度余生。这当中不乏大专家、大教授、大学者、大企业家等各领域的优秀人才。

如何挖掘使用宝贵的人才智力资源,将海南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进而形成发展优势?海口高新区搭建了“候鸟人才站”,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2018年5月13日以来,主动服务328名人才入园落户。

其实,候鸟工作站只是海口高新区挖掘、服务人才的一个平台机制。双创平台是英才汇聚的基础,因此,海口高新区鼓励载体搭建创业辅导平台、人才服务平台、检验检测类平台、知识产权服务类平台及智慧管理服务平台等创新创业类平台,完善载体专业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运营效率,提升载体服务功能与水平。

人才聚集起来,如何才能快速产生化学反应,推动园区科技创新上台阶?海口高新区将服务作为催化剂。

服务好人才首先要强化人才基础工作。海口高新区扎实推进人才调研工作。2018年,园区开展 “人才引进与服务工作麻雀解剖”调研活动,设计《海口国家高新区人才引进与服务寻策》,走访企业和各类各层次人才,摸清人才的底数和企业的需求。撰写《海口国家高新区关于“人才引进与服务麻雀解剖”调研成果的报告》上报海口市政府,为海南省、海口市出台人才政策提供依据。完善人才服务平台,如“候鸟人才工作站”,以及近日启动的人才共享服务平台等。加强人才政策宣传。收集全海南、海口市人才政策装订成册,梳理人才政策“黄金条款”68条,帮助更多企业充分知晓海南人才政策。

为了进一步提高载体服务人才的能力,海口高新区组织专业培训,联合海口市科工信局举办海口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从业人员培训会,海口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从业人员全部参加培训。此外,为贯彻落实海口市与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发展,进一步加快两地产业园区合作发展,海口高新区积极推进创业孵化中心与上海临港创新管理学院、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等专业机构合作,通过品牌输出,顾问咨询服务合作等方式,引入专家咨询服务及载体人员培训和企业培训等相关板块,实现资源共享,项目渠道共享,国际资源共享,切实提升载体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同时,海口高新区不断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开展“家门前培训”和“出家门培训”,全面提升企业人才的“引、育、用、留”能力。2018年以来,面向园区企业,积极开展各类培训班,举办自由贸区(港)建设知识培训班3期,企业中层干部参加培训达800人次;孵化中心聘请20名创业导师,提供创业培训31场,参加培训人员达1200余人次,组织园区40名企业人才工作者到深圳培训,直接跟腾讯、华为等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面对面交流学习。

人才引进来,留下来,双创企业的科技创新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仍然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切实推进双创企业的发展,海口高新区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2018年3月,海口高新区成立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小组、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教育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研究和制定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发展的引导政策,协调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加快推进园区创新创业升级工作。为了切实解决企业缺乏技能人才问题,海口高新区积极开展政校企合作。2018年5月16日,园区与海南省技师学院签订职业技术人才资源战略合作协议,并促成威特等8家龙头企业与海南省内多家技工院校合作,培育一流的技术工人。

海口高新区引进和培育人才,推进双创工作得到了权威认可,先后获批建设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海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海南省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个,海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个。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才将海南视为“第二故乡”,愿意为海南的发展尽一份心、出一份力。而海口高新区的人才智力资源也已经转换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引擎。

据介绍,园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78家,园区企业已取得各项专利、专著500余项,在申请专利300余项。园区聚集海口市50%的创新型企业、9家上市企业、27个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姚志强]